猪肉价格波动的供需影响分析

时间:2022-04-18 04:26:57

猪肉价格波动的供需影响分析

摘 要:自2007年农业部实施养猪补贴以来,中国的猪肉价格经历了剧烈波动。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深入分析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养猪补贴政策通过影响猪肉供需两方面影响猪肉价格波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季节性影响猪肉需求;养殖成本和生猪疫病突发事件影响猪肉供给。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猪肉;价格波动;需求;供给;养猪补贴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11-02

作为人口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中国的肉类占CPI的10%,而猪肉又占肉类的70%。猪肉价格的波动,极易推动CPI的波动。2011年6月出现了CPI被“猪拱高”的现象。农业部2007年7月开始相继实施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旨在稳定生猪生产供给的养猪补贴政策以来,猪肉价格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中国养猪业逐步演变为高风险行业,不断增加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对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冲击,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参考国内已有研究文献,我们发现鲜有文献分析养猪价格补贴政策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深入分析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猪肉价格波动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猪肉价格的波动,其本质是市场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猪肉价格出现波动,必定是多种因素在影响猪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研究猪肉价格的波动必须正视中国的大规模人口存量,以及一半以上是农村人口的国情。过去一直认为猪肉作为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必需品,其需求比较稳定。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养猪补贴政策干预下,中国的猪肉需求发生了变化。人口、收入水平、养猪补贴是影响猪肉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季节性因素也会影响猪肉需求。

1.人口存量的增加。虽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中国的人口生育率,但在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总量仍处在增长期。人口的增加必会增加猪肉的刚性需求。

2.收入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两方面影响猪肉需求:一方面会增加猪肉刚性需求,但是肉需求缺乏收入弹性,会导致猪肉需求增加不大;另一方面在养猪补贴干预下,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猪肉需求。

3.养猪补贴的干预。排除季节性波动,在2007年实施养猪补贴以前,中国的猪肉价格是比较平稳的。但之后,猪肉价格波动剧烈。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养猪政策挤出了以前中国养猪业以农村散户养殖为主的情况,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大户和散户养殖并存,养殖大户不断挤出散户的局面。农民家庭放弃散户养猪,由自给自足解决猪肉消费需求甚至生产猪肉增加猪肉供给转而买猪肉吃,从而减少了猪肉供给,增加了猪肉需求。加上长期以来中国农村CPI和猪肉价格都高于城市,猪肉需求的增加必然会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4.季节性因素的波动。每年进入冬季农户家庭养猪的杀猪准备过年,或者制成腌肉,而在东北则直接将猪肉放进雪堆加以冷冻,所以冬季猪肉价格波动更大。历年进入春季猪肉价格上涨,正常情况下夏季的猪价是稳定的,进入秋季猪肉价格因消费增加一般会上涨。这种周期性波动一般是由需求导致的猪肉价格波动,消费在以年为单位的研究中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以“月”或者“季度”研究是波动的。因此,不仅存在供给决定猪肉价格波动,需求也会导致猪肉价格的季节性波动。

二、猪肉价格波动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养猪补贴政策的干预,不仅改变中国的猪肉市场的需求面,而且深刻改变其供给面。受生猪养殖成本波动、养猪补贴、无法预料的生猪疫病突发事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猪生产供给很不平稳。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猪生产供给的非平稳性。我们使用猪肉产量的变动情况来反映生猪生产供给的非平稳性。鉴于中国政府于1985年取消了生猪派购制度,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考察时间年份从1985年开始。下页图1是1985—2012年肉产量和增长率变化情况。

从1985—2012年的二十八年间,猪肉供给量基本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1985年的1 654.7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 053万吨。个别年份也出现猪肉产量减少的现象,1996年猪肉产量较前一个年度急剧减少,2006年、2007年猪肉产量连续两年下降,这也直接导致2007年以来猪价高涨,于是国家出台养猪补贴政策旨以稳定生猪生产供给,稳住猪肉价格。但是到2009年、2010年、2011年猪肉产量连续三年下降。肉产量增长速度变化明显,1996年前增长速度较快,从1997年开始增长较慢,但增长率不稳定,变动幅度较大。猪肉产量增长率的波动性反映了中国生猪生产供给的非平稳性。养殖成本、养猪补贴两大因素是2007年以来猪肉供给波动的主要因素。

1.生猪养殖成本的波动。作为猪肉价格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考虑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因素时,应首先考虑生猪养殖成本。① 生猪养殖成本中,仔猪费用和玉米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占比在60%~70%之间。因而,这两项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引导生猪养殖成本的高低。猪肉价格波动与生猪养殖成本中仔猪及玉米价格出现同涨同跌的趋势正好印证了以上理论分析。从玉米价格的走势来看,长期来看玉米价格的涨跌会伴随着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涨跌。从这一方面来看,提高玉米产量,稳定玉米价格,进而可以稳定仔猪、生猪和猪肉价格。除了仔猪和玉米等主要的生产成本之外,人工成本和医疗防疫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工资上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

2.养猪补贴政策的干预。比较2007年前后,我们会明显地发现2007年以后,猪肉、生猪和仔猪价格波动更加剧烈,多次出现大涨大跌。原因在于养猪价格补贴政策未按出栏数量进行补贴,明显有利于规模养殖,从而催生“骗补”和规模养殖的增加,挤出了农村养猪散户,推高了生猪养殖成本,从而改变了中国养猪业散户与规模养殖户并存、农村散户居多的特点。已处于完全竞争的“猪”市场由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预政策的两种叠加外力快速打破:一方面,通过干预来压低猪肉价格,以补贴消费者;另一方面,补贴生产者刺激供给,通常是规模养猪大户。养猪补贴政策破坏了原有的“猪”市场的供给系统,加剧猪肉价格波动。

3.生猪疫病突发事件的冲击。生猪疫情等突发事件会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以高热病猪瘟等为代表的生猪疫情全面爆发,导致 2011 年第一、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减少,猪肉供应不足。对于生猪疫病的突发事件冲击,国家农业部已从2007年推出了规模养猪标识及生产防疫信息报送政策,可以有效地防范并及时治理疫情。因此,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会相对较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自中国2007年7月实施养猪补贴政策以来,猪肉价格经历相比与政策实施前更大更频繁的波动。玉米价格变动与仔猪、生猪和猪肉价格基本保持一致。猪肉价格的波动主要在于养猪补贴对猪肉的供求两方面的影响。养猪补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规模养猪户驱逐农村养猪散户,迫使农民由养猪转为买猪肉吃,增加猪肉需求。生猪养殖成本波动和养猪补贴破坏生猪生产供给。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中国生猪饲养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或政府部门在进行价格预测时,还应该继续坚持不仅要考虑生猪价格和仔猪价格,同时还要把玉米价格和猪肉价格也纳入考虑范围。坚持随时把玉米价格、生猪价格作为监控的重点,而不应当把猪肉消费价格作为监控的重点,因为养猪业价格变化在玉米价格上反映最早,而在猪肉价格上反映最迟。第二,政府部门在施行政策措施应对猪肉价格波动时,应重视猪肉需求的季节性因素会引起猪肉价格的波动,谨防误判,造成不当干预加剧猪肉价格波动。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反思已实施的养猪补贴政策。正确识别市场失灵,谨防以部分指标的剧烈波动情况下以偏概全形成市场失灵的误导性判断对养猪市场进行大规模政府干预。深化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普遍、破坏力更强、更难自动调整的认识,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及时纠正不当干预,切实做到对症下药,防止猪肉价格大涨大跌。特别是在重视猪肉价格大涨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猪肉价格大跌。

参考文献:

[1] 吕杰,綦颖.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情况分析[J].农村新技术,2007,(3).

①养猪补贴政策的推出也会推高生猪养殖成本,接下来的第二点我们分析。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李文煌(1969-),男,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从事消费经济研究。

上一篇:中国轴承保持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瓶颈效应与未... 下一篇:财政专项资金的财税处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