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间的维也纳社会住宅

时间:2022-04-18 03:15:16

1919-间的维也纳社会住宅

摘要:1919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政府在维也纳成立,史称红色维也纳。在十五年中,社民党政府不但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住宅制度,还对不同的住宅形式进行了探索。其住房制度、建造计划及建筑设计,都对后来各国社会住宅制度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社会住宅 红色维也纳 马克思大楼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社会住宅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一百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住房的紧缺,社会住宅作为政府对于国民基本居住权的保障措施,也应运而生。而维也纳各个时期社会住宅的发展以其在建筑设计及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独树一帜,为人们所关注。一百年间维也纳社会体制虽几经巨变,但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社会住宅的发展,这不仅仅为了解决眼前的居住问题,更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时至今日,超过60%维也纳居民生活在各类社会住宅中。高质量的社会住宅为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提供保障、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作为维也纳社会住宅建设的开端,1919至1934年“红色维也纳”期间的住宅建设在住宅设计、标准制定、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对此后各国的社会住宅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年,由于一战战败,局势的动荡,使得维也纳本已十分严重的居住问题更为突出。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底层民众的支持使得社会在维也纳选举中的获胜,维也纳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社会主义政党领导的政府,史称“红色维也纳”。从1919到1934年,维也纳共建造了六万多套社会住宅,容纳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战前欧洲最为高效的住宅建设计划之一。

2. 1919年之前的维也纳居住状况

十九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处在封建帝国最后的繁荣之中。人口大量涌入首都,五十年间维也纳人口从四十万增长到两百多万。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住房的紧张。繁荣城市的背面是移民们的聚集区,那里人口密度大、建筑破败、卫生状况极差。

当时大部分住宅由私人开发,这些住宅中绝大多数没有独立厕所、市政供水,缺少供电和煤气,只有一间卧室和厨房,却有近十人住在其中,还常常辟出额外的床位,租给陌生人过夜。而这样低标准的公寓占到维也纳住宅总数的七成。到1913年,城市避难所中的无家可归者已达到九万六千多人,包括两多万名儿童。

严峻的现状迫使城管理者们做出回应,1883年立法对建筑密度做出规定。一战时,为了防止退伍士兵因租金上涨而无家可归,颁布的“家庭租户保护法”规定了租金上涨率。但由于通货膨胀,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建造房屋以供出租,加剧了住房的紧缺。

而此时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住宅自救”的主张,建立了“住宅自救协会”帮助人们建造廉价的住宅,这类民间团体在日后维也纳住宅建设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红色维也纳时期的社会住宅发展

一战的失利使得民众生活更为艰难,1919年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在维也纳大选中获胜。根据宪法,维也纳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尤其是税权。社民党领导下的红色维也纳成为了展示社会主义政策的窗口,人们希望通过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来完成社会改革,而其中最为雄心勃勃的无疑是其市政和住房建设。在1919到1934年间,维也纳共建造了61175套社会住宅,在当时这个成绩是十分斐然的。

3.1 安置运动

受到“住宅自救”的影响,战后对于解决居住问题的第一次努力,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氛围的影响下,无家可归者占据了郊区,并在那开垦、建造房屋。起初的个人行为获得了许多非盈利机构的帮助,变成了有组织的建造活动。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府上台后,这种活动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市长本人也在市政厅前搭起一座小木屋以示声援,并承诺提供援助。这一切最终变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安置运动。

政府成立了安置办公室和市营的建造公司,而“自救协会”则建立起工厂,为人们提供各类建材,由居住者自行建造。这种模式也促进了建筑预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预制厨卫等。许多建筑师也加入其中,如路斯,他是安置办公室的首席建筑师。这场运动是新政府住房政策的一次预演,建造了约15000套的住房。

3.2 建造计划

1923年新的税收法案的出台,全面的住房建设终于得以启动,议会通过决议:从1924到1928年间,建造25000套社会公寓。这个计划在1927年就几乎达成了,因此决定扩大到30000套,并在1933年之前再建造30000套公寓。十四年间,除了六万套公寓,维也纳还建造了5257套排屋以及2155间配套的商业用房。到1934年已有十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各类社会住宅之中了。

早期住房计划提供了两种的参考户型: 35平米的小公寓包括前厅,一间卧室以及厨卫。还有一种45平米的户型,比前者再多一间卧室。后来,这两种户型升级为57 m2的户型,典型布局是四户公寓围绕一个楼梯间。有些项目中还为艺术家和医生提供了较大的工作室。这种在社会住宅建设中提供标准化单元平面,以不同的户型组合来灵活应变的策略为战后各国所采纳。与法兰克福的新住宅试图将私人使用面积最大化相反,维也纳则强调公共化的住宅。建筑通常围绕一个较大的公共庭院,景观十分优美。

根据议会的决议,公共设施也被包括进社会住宅的建设。包括会议室、公共浴室、幼儿园、图书馆、健身房、洗衣房、卫生站、合营商店等设施等,其不仅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如家政育儿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妇女解放。

3.3 居住的纪念碑

在19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大院”式的集合住宅。这类住宅户数众多,在造型上受到瓦格纳和分离派的影响,体量巨大、造型宏伟。通过建筑围合宽阔的内院营造了良好的景观,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休憩的空间。而内部空间也层次丰富,设施齐全。典型的工人大院包括茹曼大楼、拉本大楼、马克思大楼等。

其中,卡恩设计的卡尔·马克思大楼甚至被视为红色维也纳的纪念碑。大楼建于1930年,包括1387套住宅及大量公共设施。卡恩是瓦格纳的学生,同时也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大楼建筑造型庄严肃穆,但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又使得其舒适宜居。大楼的建筑密度只有30%,宽阔内院带来了优美的景致和良好的采光通风。而在建筑中各类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展现了社会主义者们理想的活方式。时至今日,马克思大楼依旧是世界住宅设计中的典范。

3.4 制造联盟对社会住宅的影响

1927年在德国图加举办的住宅展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奥地利制造联盟的副主席、CIAM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建筑师约瑟夫·弗兰克也参加了那次展览,他建议在维也纳也举办一个类似的展览。遗憾的是,奥地利制造联盟的展览筹划并不顺利。因为组织和财政问题,一直拖延到1932年。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使一些国际知名建筑师无缘展览。

但这次展览对住宅形式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实践,对战后欧洲低层住宅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尽管路斯对这次展览持批评态度,但仍为展览设计了两幢相连的小住宅,将其空间体积规划(Raumplan)的理念植入最小化的平面之中。霍夫曼等人设计的排屋则改进自之前的维也纳工人住宅。

3.5 红色维也纳时期的社会住宅政策

庞大的住宅计划遭遇最大的阻碍无疑是资金和土地。1923年在维也纳财政局长布雷特纳的促使下设立了累计的房产税和奢侈税。如针对豪华公寓的房产税高达年租金的36%。到1927年,政府总财政收入的20%来自于各类房产税收,这也支撑起了维也纳庞大的社会住宅计划。对于土地的难题,新法案也起到了效果。高昂的税收使得私人不再热衷于开发房产,地价持续下跌,而政府则从私人手中大量购地,到1931年国有土地已占到维也纳可用土地的三分之一,大量住宅得以同时开工建造。

而新建住宅的租金却十分低廉,1925一套无暖气的社会公寓租金只有7至9先令,相当于市民平均月收入的百分之四。租金中还包括所有设施的费用。住房的分配由一个评分体系来对申请者评估,各种需求也被计入其中,无家可归、体弱多病和现有住宅过度拥挤的人被优先考虑。

1923年后,由于私人房产项目不断减少,开业建筑师也进入了社会住宅领域。政府对于这些住宅的户型、设施及材料等都有参考标准,但在建筑形式与外观方面却不加过多干预,而城市管理者与建筑师也乐于对新的建筑形式做出尝试与比较,如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宅之间的讨论。

4. 1934年之后的发展

1934年内战爆发,奥地利再次陷入战乱,社会住宅的发展趋于停滞。四年后纳粹军队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奥地利,最终将其拖入了二战的漩涡。

直到1950年代,战后的维也纳才重新开始了社会住宅的建设,“不能将住宅建设的职责完全交予市场”成为了战后的一种共识。通过政策、金融等各种手段,完整的社会住宅保障体系建立了起来。社会住宅开始从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转变。

随着重建的完成,七十年代以后的维也纳社会住宅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对旧住宅改造更新;另一面是各种专门化社区的建造。这些社区在设计之初就针对不同的人群,符合不同人对功能及个性化的需求。此外,维也纳的社会住宅建设在探索新的住宅形式、优化社区人口结构、生态技术等方面也不断做出尝试。而具有革新意义的住宅受到了额外的补贴,吸引了一大批先锋建筑师,如福斯特、扎哈 、努维尔、蓝天组等进入这个领域。这些建筑师在保持自己作品个性的同时,也很关注社会住宅的特殊需求,成就了不少佳作。

5.小结

“我们知道现代文明一项重要的目标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套体面的住宅。” 弗兰克的这段话也道出了很多维也纳城市建造者的心声。正因抱有如此的理念,百年来维也纳社会住宅的发展才会如此是稳定的、连续的,目标清晰、不断完善。回顾红色维也纳社会住宅的发展,虽不尽完美,但也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提供了一种模式。

近年来,中国在高速城的市化背景下,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许多城市制定了保障性住房计划,后发国家的社会住宅建设如何借鉴那些先发国家,维也纳对社会住宅制度及不同住宅形式的探索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

[1]王路,维也纳当代住宅区建设,世界建筑[J],1999/04

[2]俞靖芝,1952年以来的维也纳合作住宅,世界建筑[J],1982/05

[3]史蒂芬·贝莱尔著,黄艳红译,奥地利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9

[4]Wolfgang.FÖRSTER, 80 years of social housing in Vienna, Exhibition:Housing in Vienna[G], Vienna, 2008

上一篇:除尘技术联合运用于煤矿生产 下一篇:浅述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