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计算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绊脚石

时间:2022-04-18 02:59:42

不要让计算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绊脚石

每次数学考试结束,总会听到很多学生很懊恼地说:“我那个题目又算错了!”看着学生追悔莫及的表情,我也替他可惜.虽说现在的科技发达了,很多都可以由计算器、电脑软件完成,但是我仔细看看每年的中考题,计算占了很重的分量,而且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算理

1.1 法则教学,明确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有理数加法》时,通过实际问题,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然后通过反复训练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2 看清题目,明确运算顺序

初一的学生很多都是题目只看一半就开始写了,因此让学生完整的读题很重要.读完题目要明确运算顺序,提醒自己哪些地方要注意.例如,计算■ - ■ × (-6)时,要注意括号,因为这里改变了运算顺序.

1.3 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在有理数加法和有理数乘法后,都有相应的运算律,要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板书时用红粉笔突出,让学生加深印象.

2. 适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愿于做、乐于做.现在电视的广告也有教一些专门的速算书籍,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速算方法,例如152 = 225,252 = 625,352 = 1225.

3. 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初一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训练.

3.1 加强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在教计算时,要求学生先读题,然后说说你准备算,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计算教学时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和“说”指导,使学生学会说算理、说思路、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3.2 重视方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辨析,达到了对算法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已知两个多项式A和B,计算2A - B”,小黄误将2A - B看作A + 2B,求得结果是C.若B = 2x2 + 3x - 3,c = 9x2 - 2x + 7,请你帮助小黄求出2A - B的正确答案.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种方法:A = C - 2B, 2A -B = 2(C - 2B) - B = 2C - 5B,在把B和C的代数式整体代入计算就可以了.这名同学真的是动了脑筋,整体代入的思想用的很妙.

3.3 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直观操作,突出了计算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4 加强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教学应该渗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的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4.1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仔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审题时要做到“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4.2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到了初中,随着整体作业量的增加,如果学生还像小学那样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很可能会影响睡觉时间,从而第二天的听课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考试的难度也随着内容的增加而加大,考试的时候也没时间检查,因此一遍做对很重要.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改错题、学生上黑板做的题目由学生批改、学生做错的题目自己找错误并在交给我批阅时告诉我错的原因,以后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从计算教学开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从数学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上一篇: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探究Java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