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4-18 01:38:11

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各民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众多方面,世代传承不辍,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处于基础地位,有着文化凭证作用、文化媒介作用、文化教育作用。①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结果。口述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民间文化遗存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各种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遗存口述档案的内容

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遗存,它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相生相长,水融,始终处于流动、辐射、兼收并蓄并发展传播中。伴随着民族文化这一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民族档案得以积累,并成为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传承纽带。历史事实证明,民族档案和民族文化始终处于相生相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档案作为记忆的载体和见证,只有与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②为此,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进行档案范畴内的物化,即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各少数民族用固定的语言、言传口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老仪式、音乐舞蹈、创世史诗、叙事长诗、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化遗存。按内容划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③:

一是历史口述档案。即土司、毕摩、巫师、民间艺人等掌握传承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口碑档案,其内容涉及到民族迁徙,家族源流,地方政权设置,官员的历任状况、功勋业绩、配偶子女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等。

二是文艺口述档案。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神话、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等民间文艺,这些重要的文艺成果有的已经整理出文字材料,但仍然有大量的文艺珍品散存在民间艺人之中。

三是民间宗教(信仰)口述档案。少数民族在各自地域形成了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间宗教(信仰),在举行各种法事、作祭、占卜和禳解等仪式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文,这些经文有的记载在专门使用的经书上,有的则由毕摩、东巴、巫师等自己掌握,将这些经文记录下来,对研究少数民族的宗教情况有珍贵的原始凭证价值。

四是民族伦理口述档案。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系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包括生态伦理、禁忌伦理、伦理等,其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应遵守之条律、待人接物之礼俗、道德伦理之故事和先祖教诲子孙之训言等。这类口述档案的征集与发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五是民族民俗口述档案。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众多的民族风俗习惯,如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喜庆热闹的婚庆典礼、庄严肃穆的丧葬礼仪、神秘庄重的祭祀仪式等。这些风俗习惯大多为祭师或长老熟知和掌握,内容涉及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口述档案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音乐、风俗习惯、等民间文化遗存,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形成正式的文献记录,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而这些又往往积淀着一个民族、地域关于其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并且传承久远、形态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失,若不及时补救,建立口述档案,我们的民族文化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④

第一,弥补一般民族文献之不足。一方面,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文献,其档案的建立可使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状况大为改善。少数民族民间口述档案的征集与整理,可极大地弥补文字、图片档案材料在民族历史文化载录方面的不足与缺憾,完整地反映和呈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与整体构成。

第二,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可以为史学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文献资料,也是填补历史空白的有效措施。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音乐、艺术、习俗、人文掌故和轶事遗闻等民间文化遗存,这些遗产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而是存在于说唱艺人这种“活档案”的头脑里,加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档案的征集与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大量少数民族档案散存民间,受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有的已经遭受到严重的损毁。若不及时抢救,建立口述档案,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三,口述档案编研的现实意义。民间蕴藏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极其丰富,这些档案种类繁多,内容涉及各民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科技文艺、哲学伦理和宗教民俗等各个领域,对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口述档案工作,不仅可充分发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还可开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民间医药等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如何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

人类对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体现在两种途径和方式上:一是“传承”,二是“记忆”。所谓“传承”,即通过“传承人”或“接班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继承的根本途径,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种保护方式;所谓“记忆”,即通过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记录并长久保存,“记忆”的直接成果便是形成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⑤。

第一,重估口述档案之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价值。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对口述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各级档案部门或博物馆以官方档案为馆藏主体,所藏主要为纸质文献和实物,但官方档案的内容相似,文化性不强,民俗特色不浓,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口传资源,传统的档案并没有去详细记录。因此,必须重估口述档案之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增强口述档案意识,加大口述档案宣传。

第二,开展文化普查,抢救濒危民间文化遗存。一方面,根据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分类保护纲要的要求,全面开展民族文化遗存与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分地区、分类别,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摸清家底,做好建档工作。另一方面,以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濒危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宗教艺术、民俗、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并对原生态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区域实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第三,做好访谈计划、准备工作,积极开展田野作业,搜集口述档案。配备专门人员,设立自上而下的口述档案组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濒危的少数民族口头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忆和保存,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的传承机制。

第四,对口述档案进行专门化管理。一是在收集到的众多信息中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将其进行加工,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最终形成经过归纳总结之后的知识库,便于日后进行专题性、针对性的检索查询利用;二是经口述者同意后将收集制作成的口述档案通过快捷的、易用的方式进行传播,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更为有效地宣传民间文化遗存。这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注释:

①邓达宏.论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地位与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1).

②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③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④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传承文明历史[a].周新国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8-269.

⑤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我国本土化妆品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民间借贷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