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间:2022-04-18 10:00:56

“怀柔化之”。怀化,可曾想原来这里是何等偏塞荒蛮的地方。在大开发的时代,那个以孤陋寡闻而贻笑天下的夜郎国竟成了官家商家民家争执的品牌,的确让人始料不及。待我来到这里,才真正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汗颜!

还是在接风的酒宴上,怀化的朋友问起行程,我们只说是要到夜郎国。朋友即席吟起: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并问:“不想去芙蓉楼吗?王昌龄就是在此写下《芙蓉楼送辛渐》呢?”

我顿然失语,盛唐诗家夫子王昌龄真的来过这里吗?又是缘何写下了妇孺皆知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怀化向南驱车四十多公里至沅水与舞水交汇处,来到一个旧名黔城今叫洪江新城的地方,人道是王昌龄在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谪贬龙标尉时的治所。拾级而上,面前是一八字形粉壁园门,上方“龙标胜迹”尚可辨识,壁画却早已斑斑驳驳,在沧桑中透出旧时的繁华。入园,芙蓉楼即映入眼帘。那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顶结构古楼,外檐16根立柱、内檐8根立柱支撑,分上下两层,地面为青砖拼花,窗门俱镂空雕花,花则为芙蓉戏凤。楼下联为:“龙标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贤宦留胜迹万世仰儒风”;楼上联为:“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相传此处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凤箫,王昌龄则在此掘池、筑楼,皆以芙蓉名之,或宴宾会客、把酒赋诗,或问政抚民、苗汉同乐。夫子在《龙标野宴》中写道: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哪里有一丝迁客的愁绪?怪不得这里留传的都是“苗女听歌”、“佳句退兵”、“遮道求诗”等有关诗人潇洒风流的典故!

夫子在此不以己悲,悠哉游哉,倒是给朋友太白诗仙无限的牵挂,千里遥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既寄情山水,又渴望忠君报国。达则为帝王之师,窘则以明月为伴。”看来是盛唐时期精英阶层共同的人生理想!我想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特别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缘故了。

自古地以人名,名以文传。其实夫子当年的芙蓉楼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今天的芙蓉楼建于清嘉庆20年(1825年)、于道光19年(1839年)重修,是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销”,依旧制而筑,用以纪念王昌龄并集文化精萃之大成者。在碑廊里,刊有颜真卿、米芾、坡、黄庭坚、岳飞、赵孟、熊希龄等历代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块,另有一尊石刻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据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孔子标准像”。

位于园东北角小山上的玉壶亭自是点睛之作了。该亭置于园中最高处,竹林环伺,或隐或现,飞檐翘角、翼然若飞。亭柱以秦篆书沈从文先生所撰的联语:“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亭内立一石碑,名曰“三绝碑”。清代状元、书法家龙启瑞以篆书行笔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书成一个壶,著名石刻家陈玉生镌刻,诗书刻合为“三绝”,碑、亭均由此得名。显然,“一片冰心在玉壶”已不仅仅只是王昌龄一个人的心迹表露了,它已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听导游说,这里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雅称。我突然有一种酸楚。不知是为自己偏塞鄙陋而羞愧,还是为中国文人命运多舛而神伤。我到过所谓江南三大名楼,那都是以文传名的地方,我都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文化遗存,没有感到这么强的精神力量。

其实,无所谓第一,也不要排江南第四。你就是你,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

搁笔之时,从网上得悉,“江苏镇江或是芙蓉楼旧地”。不禁想起夜郎之争,谁能判明是非?

“天下朋友如相问,芙蓉楼里有玉壶。”

上一篇:低价小户型 集合住宅 下一篇:建筑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