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提领而顿

时间:2022-04-18 09:38:02

上完了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原本预定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想到在一个课时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完成。课后反思,我想成功之处在于:在实际教学中,不囿于已有备课方案,而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课的伊始,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题目写‘山谷中的谜底’,那谜面是什么?” “这个谜揭开了吗?是怎样揭开的?” “谜底是什么?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几个问题一提出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把握到了。于是这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以往指名读文、检查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常规操作,直奔主题,解答问题。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找出了谜面。我和同学们一起用图示的方法来了解“南北走向”“东坡”“西坡”,并分别在“西坡”写上“长满杂树”,在“东坡”写上“只有雪松”,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谜面。

接下来我们直接探究“谜底”。谜底是什么呢?同学们自读课文,在书中寻找答案。

生1: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师: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生2:因为特殊的风向,所以东坡的雪要比西坡的雪大。

师:找到这个句子了吗?引读“由于特殊的风向……也都存活了下来”。

师:这个片段很长,分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生:到“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师:第一部分就是写——

生:写雪松的特点。

师:第二部分是写——

生:写揭开的谜底。

此时,仍借助图示,感受雪松“弯曲”“积雪滑落”“反弹”的过程,再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说明雪松的特点:“富有弹性”。

师: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在这场与暴风雪的抗争中,谁是强者和胜利者?

生:雪松。

师:弱者和失败者又是谁呢?

生:其他的那些杂树。

师:为什么它们是弱者和失败者?

生:因为它们没有雪松的本领,只会直挺挺地承受积雪的压力,当雪大的时候,它们终于承受不住,树枝被积雪压断了,它们也渐渐丧失了生机。

师:自然界里有一条铁律,那就是——(板书: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那些不能适应大雪的杂树就在东坡渐渐消亡了。

师:现在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谜底说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结合板书讲述。

师:那么这个谜底是如何揭示的呢?

生1:是两个旅游者发现的。

师:请认真读一读第3自然段,再仔细想一想。

生2:是他们偶然发现的。

师: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机会,偶然间来到山谷中,恰好遇上了一场暴风雪,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发现山谷中的谜底呢?

生:不一定,我们可能赶紧找一个地方躲避风雪,雪停了就走了。

生:所以,还要仔细观察才行。

师:对了,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因特殊风向造成的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现象,也才能发现雪松富有弹性的树枝那特殊的本领。但只有仔细观察还不够……

生:还要善于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揭开谜底。

师:是呀,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发现都离不开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品质。文中两位旅游者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了思考,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5、第6自然段。

师:第一个旅游者思考的是——

生:他根据观察的现象推测东坡曾经也生长过许多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进一步揭示了谜底。

师:第二个旅游者思考得更深一层,他从中悟出了——

生:人生的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说?

生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师:其实这个道理作为人生智慧,早已被人们熟知了,你们平时有没有这样的名言警句或俗语?

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等等。

行课至此,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本课根据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顺学而导,省却了诸多烦琐的环节、无效的傻读,集中时间精力重点研读,教有方向,学有目标,因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之所以敢对这篇课文教得这么放手,也因为它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老师能够智慧地隐在幕后,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的智慧闪亮登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给力课程改革 聚焦课堂教学 下一篇: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