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4-18 06:50:54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0)12-0025-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猪的一种传染病,以繁殖障碍、耳朵蓝紫、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PRRSV系单股正链RNA病毒。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1987年首次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发生,10年的时间里迅速传遍世界大多数国家,我国在1996年已发现该病,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该病的诊断及预防十分必要。

1 临床症状

感染此病的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部分猪双耳、体表及皮肤发绀。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80%~90%)。青年猪和公猪的症状较轻。若猪场在14d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即可诊断为PRRS:流产或早产超过8%;死产数占产仔数20%;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1.1 急性症状

持续高热、昏睡,体温40.0~41.5℃、心跳加快(130~160次/min),呼吸困难(30~60次/min),咳嗽、气喘,粪便干并带粘液血丝,传染迅速,怀孕母猪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用九一四治疗有效。当母猪体温下降后,3~5d开始出现流产,呼吸困难症状稍有减轻,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0%~25%,产后仔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常常一窝仔猪断奶后仅存1~2头。

1.2 慢性症状

猪体质差,黏膜苍白,黄疸、消瘦、咳嗽,部分腹式呼吸,推迟,随着病情延长,猪四肢、耳部发绀,出现蓝紫色,从耳肩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变色。哺乳母猪泌乳减少,甚至无乳,加快仔猪死亡,特别是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可达40%~80%。如不加强护理,可导致母猪病状加重、死亡。

1.3 剖检变化

可视黏膜苍白,全身不同程度黄染,皮下水肿,死胎胸腔内存大量清亮液体,1月内病死仔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病变:切开气管,内部充满泡沫状物: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间质明显增宽,部分猪有渗出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肝肿大变性,棕黄色,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有出血斑点;肾苍白,肿大,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灰白色坏死灶,个别有针状出血点,脾脏肿大变软,结肠内容物稀薄。

2 诊断

2.1 初步诊断

该病发生后易引起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如果猪场有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早产、产木乃伊胎,仔猪发生呼吸困难、下痢、共济失调等症状,可以怀疑为该病,但确诊该病需做实验室检验。

2.2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接种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对猪蓝耳病进行确诊。

2.2.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死猪肺、肺门淋巴结,接种于血琼脂与巧克力琼脂平皿,37℃培养36h,可见直径1~3mm、圆形、边缘整齐的灰白色半透明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红黄色革兰氏阴性短小球杆菌,无芽孢。

2.2.2 血清学检测

取猪蓝耳病抗原50μL滴于洁净载被片上,再滴上待检血清50μL,充分混匀。涂成直径为1.5~2.0cm的圆面,1~3min后观察结果。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白色小点),可判断为阳性:无凝集反应、混浊。则判断为阴性。

3 预防

3.1 综合性预防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要做好无害化处理:隔离病猪,改善饲喂条件等。

3.2 疫苗预防

做好其他疫病的疫苗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在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控制好猪瘟,防止猪群的高死亡率;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3.3 药物预防

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2周:每周两次用速洁1:500倍稀释带猪喷雾消毒,每月两次用速洁1:25倍稀释带猪熏蒸消毒,每瓶(500mL)可熏蒸1250m3。

4 治疗

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混饲阿司匹林及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架子猪用贝尼尔配成2%溶液,按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d。病重、病程长者加注维生素B12、牲血素。用土霉素600g/t拌料,连喂7d,或附细优1000g/t拌料,混匀,用lOd之后改为半量,连用15d。

由于对猪的蓝耳病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没有特殊的药物和疗法对该病进行治疗,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识别病因,把握该病的病理生理经过和发展,及时给予综合性措施来控制该病。

上一篇:掘金中美消费电子市场 下一篇:牧草田间管理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