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建构学生受力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时间:2022-04-18 05:36:31

循序渐进建构学生受力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摘要: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过程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科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必须经历的过程。文章从知识和技能储备入手,通过学生的感知、理解、应用过程,循序渐进地教学,逐步建构学生受力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使学生领悟物理简单的美,体会到知识“渐进式的上升,螺旋式的前进”的深刻道理。

关键词:受力分析;隔离法;整体法;假设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08-03

初中力学内容在近几年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多,也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铺垫和基础。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初一学生在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示意图、二力平衡等一些力学知识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很容易出错:有的学生觉得很乱,无从下手;更常见的是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判断不准确等情况。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学生要自己思考、揣摩、历练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任何越俎代庖都不能代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的认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受力分析的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试图将受力分析的教学一步到位,忽视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必须经历的过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前期准备

1.知识储备――透析力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是进行受力分析的第一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第一,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任何一个力必定会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且除了重力、磁力和电力,物体间要直接接触,才会有力的作用。例如,在对空中飞行的足球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考虑空气阻力),有的学生会认为同时受到重力和踢力的作用。那么,踢力是否存在呢?假设存在,它的施力物体又是谁呢?是脚吗?当足球已经在空中飞行时,脚早已离开了足球。找不到施力物体,踢力当然也就不存在。第二,物体之间要有相互“作用”。物体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来考虑,其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其二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发生形变,学生容易观察,也易确定是否受力;通过分析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是否受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时,表内分针匀速转动时,要引导学生:汽车和分针的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时刻在变,所以汽车和分针必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技能储备――强化重力、支持力、压力、摩擦力的示意图练习。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多个性质力的示意图的有序重组过程。如果只在遇到综合类题目时,才重点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就会使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落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将难点逐个拆分、落实呢?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流程:

(1)重力。画出重力的力的示意图(包括斜面上物体、在空中飞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等)。使学生体会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道理。

(2)分析支持力、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画力的示意图(可练习斜面放物体)。尤其是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是个易错点。例如,以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为例,受到的支持力作用点在粉笔盒上,方向竖直向上;而压力是桌面受到的,作用点当然要画在桌面上,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摩擦力。分析作用点和方向,画出力的示意图。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表面上,但当同一物体受力作用在二个以上时,也可以把摩擦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使问题简化,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很多学生“谈摩色变”,患上“恐摩症“,究其原因,还在于不能很好地判定摩擦力的方向。其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而不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人在爬树时静止在树干某一高处,人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方向与其相反,是竖直向上的,和人的运动方向相同。

二、巧计梯度,重在感知和体验

在最新的浙教版《科学》七(下)教材《运动和力》一章内容中,安排了七节内容,依次为“机械运动”、“力的存在”、“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摩擦力”、“压强”。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学生对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力学内容理解逐步加深,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也基本形成。此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力的示意图教学出现在第二节“力的存在”中,在紧接着的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压强等教学中,教师要自己或引导学生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力的示意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最常见的推铅球运动时,笔者请学生思考并画出以下运动状态中,铅球的受力示意图:

(1)当铅球受到手的推力的一刹那时;

(2)当铅球在空中飞行时,不计空气阻力;

(3)当铅球在操场上缓慢滚动时;

(4)当铅球静止在操场上时。

由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力学问题,作出示意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上例子分别涉及到1个、2个、3个力的情况,初中科学教学中一般不会超过物体同时受4个力的情况。笔者在分析受到拉力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引导学生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去分析受力情况。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和桌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在教学设计中,物体受力从单一到复杂,受力分析也由简到繁多,至此,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大致的轮廓和认识。。

三、在实践中理解、感悟,总结规律

在多次的练习和实践中,师生一起总结出了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一般步骤。先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个整体;再按顺序画力(先重力,后弹力、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先对某个接触面(点)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的力是否正确。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每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中所受浮力等。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