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古代唱论指导民族声乐的字腔处理

时间:2022-04-17 06:58:03

借鉴古代唱论指导民族声乐的字腔处理

摘 要:文章主要对古代唱论中有关字腔技法的问题进行阐释,希望能为今天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古代唱论;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19-01

“字正腔圆”一词最早是我国戏曲、曲艺传统中关于创腔和演唱的一种理论,是艺人们在长期的集体实践过程中,对其处理唱腔与字调关系的丰富经验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一、“字正”即咬字吐字问题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唱者吐字清晰,听者易懂顺耳。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对咬字吐字的问题做了精彩论述:“古之语唱者曰:谓字则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无垒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又曰:“有声多字少,谓字一声,而高下抑扬,婉转其音,若包裹数字其间也。有字多声少,谓抡带顿挫得好,字虽多如一声也。”

1.字头与咬字。咬字主要是指字头部分,一般要求是字头咬准要有劲。清代王德晖、徐沅徵的《顾误录》一书就指出:“每字到口,需用力从其字母发音,然后收到本韵,字而自无不准。”

2.字腹与吐字。 吐字是咬住字头紧接着向韵母过渡,即发韵母或字腹、字尾的成分。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三辙”来进行的。

3.字尾与归韵。明代沈庞绥在《度曲须知》中,将归韵作为“下半字”或“收音”来提出,他认为“下半字面,须关唱家收拾得好”,并强调“字字规正,字字了结”使吐字归韵各得其所,否则“音路稍伪,便成别字”。这些论述说明了归韵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咬字、吐字、归韵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过程,要注意出声(咬清字头)――引腹(引长字腹)――归韵(收清字尾)的三个阶段。明代沈庞绥在《度曲须知》中有云:“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头尾如末厘指,而字腹则出字后,势难收尾音。”清代朱大椿在《乐府传音》中亦有云:“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尽,或已尽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于交界之处未划断,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然,皆为交代不清……”这段话说明每个字的读音都有字头、字腹、字尾。切勿一个字字音还没唱了结,或者虽唱完了但收尾不准不足,或收尾准足却与下一个字的字头衔接处粘连在一起,中间未断开,或虽断开但下一个字的字头唱得不明确,喷口没用力。可见我国古代唱论对咬字吐字问题研究的重视和细致。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学习,结合我们的演唱实践运用检验这些理论。

二、“腔圆”即唱腔圆满流畅的进行,音色圆润的意思

我国古代对行腔的要求主要是在“如贯珠”的基础上,从《乐记》到宋代《梦溪笔谈再到元代《唱论》,乃至清末的《艺概》,都是以“如贯珠”说出发,并各有发展。对我们今天的声乐艺术有指导意义的也不少,如《梦溪笔谈》中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唱论》的“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还有《曲律》中提到的“生曲贵虚心玩味,如长腔要圆活流动,不可太长;短腔要简劲找绝,不可太短。至如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有迟速不同,要稳重严肃,如见大宾之状。”

到清代行腔的艺术处理更为缜密,徐大春的《乐府传音・顿挫》就在前人“如贯珠”的基础上提出“顿挫”,即在行腔上要求抑扬起伏、刚柔相间的艺术处理。这些宝贵的理论经验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学习的。

三、“字腔关系”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字和腔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的,我们只有在歌唱实践中将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就是将字融入腔中,“字”与“声”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要达到字腔和谐统一、字正腔圆的效果必须以字带声、依字行腔。《顾误录》中就有云:“…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客夺主矣。”可见要将字放在首要位置, 依字行腔。王骥德也十分强调“字”“腔”结合问题,他在《方诸馆曲律・论腔调》一章中说:“唱词,有多种格式,唱词行腔也有与之相符合的各种格式:有的“字多声少”,讲究“抢带顿挫得好,字虽多如一声也”;有的“声多字少”,唱一声,讲究在高下抑扬、宛转中“包裹数字其间也。”这些都是有关依字行腔的论述,当然还有很多,本文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举。

我国古代声乐艺术博大精深,本文只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相关文献的例举,对字腔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能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注重发声技巧忽略咬字行腔的现象有所影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顾光旭著.中国民族声乐论[M].北京:光明时报出版社,1997.

[3]傅惜华编著.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上一篇:情感化: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 下一篇:音乐剧文化产业运营之宣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