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兴趣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04-17 03:40:13

小学科学兴趣教学法初探

【摘 要】小学科学在学生的自然科学学习中起到基础导向作用,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将生活所见、所接触的自然科学现象理论化、科学化的系统学习,但是在初始阶段学习科学理论知识难免会因为其抽象性而遇到不小的困难,甚至对科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习特点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19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带着学习兴趣,探究未知,发现疑问,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和维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起源和动力。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玩耍上面,那是因为学生对于玩耍有着极大的兴趣,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所以在教学进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充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方法优缺点以及学习的困难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思维特征探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

1.倾向于直观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完全,他们的认知过程往往与具体可感的、身临其境的事物相结合,他们更喜欢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来形成某种认知,并且这种认知会较为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影响终生的程度。相反的,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较弱,例如对于液体蒸发为气体这一现象,学生可能无法把液体、气体区分开,但是当教师摆一盆水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整个过程,他们就会理解这一现象并且形成深刻的记忆,当我们在问到此问题时,学生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情景。

2.思维浅显不深入。一方面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例如某一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等表面特征,对其深层次的特征,例如化学特性、物理特性是一无所知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局限于事物本身,对其相关的事物的联想能力,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能力都较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阶段有一定的关联,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去理解我们所要传达的知识,只能寻找一种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3.有效思维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我们所期望学生达到的思维效果,不是局限于空想、遐想,而是要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事物,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这一过程称为有效思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较短,一是集中注意力于教学内容的时间较短,二是从特定角度去思考的时间较短,这样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

(二)学生学习方法优缺点

1.学习方法优点。小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强。学生对许多知识充满了未知和好奇,所以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了解新知识;另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了解或者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自己动手设计小实验、制作标本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

2.学习方法缺点。小学生在学习中虽然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学习,以创造性的方法了解知识、记忆知识点,但是局限于机械复制和重复,结合身边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所欠缺;另外学习知识零散,不善于系统学习和归纳。

(三)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

对于学习困难这个问题,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也面临着不同的学习问题,我们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发现所有学生普遍的、系统的问题所在。基于前面对小学生思维特点、学习方式的探讨,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存在的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困难。2.系统归纳学习能力较差。

二、兴趣教学法的应用

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探究和探讨,我们归纳得出小学学生在科学学习上主要存在的困难就是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困难和系统学习能力的欠缺,对此,我们提出兴趣教学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的教学针对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提出,旨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解决教学难题,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注重课堂情境创设

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的带入感,使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发现学科学习乐趣。

1.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提问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发育和不变态发育,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蝌蚪和青蛙是同一物种吗?那为什么他们的样子不一样呢?通过提问,很快学生会开始思考、讨论问题,因此会集中注意力。

2.通过生活联想创设情境。小学科学知识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所以许多书本知识都能找到对应的实际存在,这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引导学生联想知识与生活实际,从而形成具象理解和记忆。例如判断物体热量增加和减少,可以让学生把热量和开水温度联系起来,一杯开水温度的逐渐降低就是热量的减少。

(二)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科学的学习不是对书本理论的复述,而是对科学现象背后原理的初步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具体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样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就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多媒体和教具,运用多媒体主要进行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演示和动态演示,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水的变化形态就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云雾、霜、雪、露等不同形态。运用教具是最直观可感的教学方式,教具的运用教学也可看作是课堂小实验的设计,例如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器具做课堂实验,可以直观的发现:玻璃杯壁上会出现一层冰霜,接下来教师解释原理:因为冰中加盐后使冰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摄氏度以下的玻璃杯就变成了小冰晶。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信条,也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风向标。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新模式 下一篇:影响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