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3期

时间:2022-04-17 01:15:29

达娃旺堆是日喀则地区政协委员、日喀则地区商会常务副会长、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自治区总商会副会长、自治区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刚坚发展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力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小木匠”到“大铁匠”,靠着自学成才成为民营企业家,不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坚信保持超前的意识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今他完成华丽转身,踏实前行。

小木匠的梦想:自学汉语翻烂词典

1964年,达娃旺堆出生于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一个农奴家庭,父母在旧社会长期遭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丢下他们兄弟姐妹五人相继离开了人世。在这个拥有五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里,他排行老大,年幼的他挑起家庭的重担,不得不放弃学业做工挣钱,那年,达娃旺堆12岁,刚入读小学一年级不久。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挣钱,送弟妹读书学知识。刚好村里有人会木工活,懂门手艺更好挣钱,就试着上门拜师,留了下来。”空闲的时候,达娃旺堆会悄悄跑去学校看一眼,瞅瞅教室里的昔日同学,看看老师又讲到哪里了。木工活辛苦繁琐,但他很快掌握了木工基本操作。当年,达娃旺堆参与了后藏第一电厂塘河电站的修建工程,还承担了谢通门邮政局房屋改造工程,工程得到了谢通门县领导的好评。凭着自己的聪慧伶俐和刻苦钻研,15岁的达娃旺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工师、藏式房屋建筑师和藏式家具设计师,是当地受尊重的匠人。恰恰是那几年,他越来越明白,不懂文化知识不会有大出息。一次偶然的机会,达娃旺堆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一本《藏汉对照词典》,试探着问对方:“这个能学汉语吗?”朋友看了他一眼,觉着不可思议,“可倒是可以,就是怕你坚持不下来。”得到词典后,达娃旺堆如获至宝,当晚挑亮柴油灯,一页页翻开,看不懂就用藏文标注汉字,白天干活,晚上自学,日日不辍,整整学了5年,词典被翻烂,柴油灯下看书看久了,鼻孔里全是黑色的烟尘。多年后,达娃旺堆仍十分感谢当年的执着和较真。他说:“我学会的第一个汉字是‘你’,学会的第一句汉语是‘你好’。”无论身处何处,这个字和这句话都让达娃旺堆十分受用,也为他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达娃旺堆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赶着小毛驴将家里几个弟妹先后送上30多公里外的公办小学上学,每到放假时间,又将弟妹接到自己身边,认真布置作业,在他的教导之下,三个弟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地班,之后考入了重点大学,并先后成为国家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作用。

闯荡世界:改变自身命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闻着早春新鲜的泥土气息,达娃旺堆决定离开家乡去闯荡世界。村里有位长者专门过来找他,有点可惜又有点疼爱地对他说:“你呀,真是个不安分的孩子,我们都以为你会成为我们这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呢!”

远行容易,知道为什么去远行则不是那么简单。在人迹匆匆的日喀则街头,达娃旺堆茫然了。当时可供选择的行业少之又少,赶潮流吧,早有人做,日喀则人口那么多,如何立足?达娃旺堆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与其与木艺打一辈子交道,还不如在木艺等相关行业上做文章,这一想法决定了他一生的去向与追求。

1980年,日喀则市区正准备进行老城改造,达娃旺堆承接了该项目中藏式居民房建设的工程,并担任土建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当业绩慢慢有了起色,达娃旺堆遇到了此生最大的贵人——十世班禅大师。1987年,在十世班禅大师亲自倡导组织下,刚坚公司成立,该公司贯彻“以寺养寺”原则,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属首家寺庙所有的经济实体。正逢广罗人才之际,达娃旺堆成为刚坚公司一员。因为有木工基础,不久被班禅大师看重,并很快选送到首都北京系统学习木材加工和家具设计及管理知识。北京先进的技艺和管理经验,开阔了达娃旺堆的眼界,也让他第一次有了要振兴民族产业的念头。

“十世班禅大师对我十分关心,也对我们年轻人有着无限的期望。”达娃旺堆记得第一次在北京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在燃放烟花和鞭炮,自己在却从没见过这些五彩缤纷的火花,第二天,他将燃放完的鞭炮捡回,好奇地研究起来,这一幕正好被十世班禅大师看到,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回后要研究这些鞭炮?”

勇立潮头:超前意识带出优秀企业

如今在,说起刚坚公司大家都会想到达娃旺堆,他被形容为是不怕吃螃蟹的人。

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许多和大师合作的优秀人才陆续离开公司,刚坚公司一下陷入瘫痪状态。达娃旺堆选择了坚守,带领着大家将刚坚公司慢慢做大做强,在公司起初发展的民族手工业、唐卡绘画、木工、缝纫和银匠的基础上,他还尝试发展旅游、餐饮、车队等等。自从担任刚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以来,达娃旺堆经常到全国各地来往行走,学国内地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他看到了全国其他地方经济发展形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尝试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刚坚公司模式”。1993年至1996年期间,达娃旺堆在刚坚深圳公司负责进出口贸易,从欧美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进口钢材、汽车、羊毛,同时出口土特产,每年为公司创造利润1000多万,也就是这个时期,他学到了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在进出口外贸行业市场不太景气,许多外贸公司连年亏损的背景下,刚坚公司进出口业务却蒸蒸日上,贸易额年年提高。

看着刚坚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并稳步发展,达娃旺堆再次迷茫,他在深夜问自己:我还能做些什么?与20多年前不同的是,今天,他给出了更加成熟的答案。

达娃旺堆想起曾与一位建筑师交谈,对方说,“钢结构成本低,工期短,抗震能力强,在冬季也能施工,不需要保养,能回收重复利用,未来将是钢结构发展的天下。”在寻找了很多发展道路后,他知道了方向。新世纪伊始,达娃旺堆开始筹备第一家民营的钢结构公司,没想到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资质长时间都没有办下来。达娃旺堆到处打招聘广告,托朋友寻找,甚至去内地挖人,对方一听去工作直摇头。历时两年多,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下来了,达娃旺堆说:“你不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啊,像是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2004年他成立了地区第一家民营的钢结构公司—力泰实业有限公司,填补了地区H型钢厂生产线和彩钢厂生产线的空白。

从普及钢结构常识开始,达娃旺堆在这一全新的行业迈开了步伐。早期订单少得可怜,企业基本运作资金都无法周转,他对员工说,“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并 派出公司学历高、能力强的骨干到内地企业学习、考察,下达了必须有所获、有所得的死命令,达娃旺堆自己也和所有员工一起研究、探索。这种“共存亡”的决心激励了所有员工。2009年,力泰公司在吊车等大型安装设备无法到达施工面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位于拉萨饭店世纪庭内当时地区跨度最大的管桁架工程。2009年7月,自治区政府向国家能源局紧急求助,请求援建过渡电源,以解电荒燃眉之急。达娃旺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中国华能集团取得联系,协同华能集团参与了援建电站的工程。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工期内,加班加点帮助拆运设备,连续奋战48天,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了10台机组的拆卸、装箱任务。力泰公司用质量和速度创造了奇迹。2012年,为缓解拉萨市内部分拥堵路段交通压力,同时方便信教民众转经,拉萨市于同年6月18日开始在人流量多、车流量大的十字路口建设过街人行天桥,达娃旺堆所在公司便是承建方。为确保政府这一民心工程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尽早完工,达娃旺堆利用钢结构的优势要求工人冬季不停工,即便是隆冬12月,市民仍看到他们热火朝天施工的身影。今年1月,9座过街人行天桥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拉萨市一道新的风景。

是责任也是使命:尽力回馈社会

对于外界赋予的荣誉,达娃旺堆说,“我只是从一个木匠转变成了一个铁匠, 未来的路还很长。”

他不喜欢锦上添花,更愿意雪中送炭。达娃旺堆平时生活简朴,但多年向社会捐款帮困和向家乡捐款捐物600多万元。也许是少年时代过早辍学的经历,让他觉得教育是最大的事情,他先后资助了50多贫困生上学。他们当中,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上了大学。有时候,他会收到被资助学生发来的短信,祝愿他身体健康,扎西德勒!

魁梧、眼神清澈、声音洪亮,达娃旺堆有着典型的藏族人的特点。他最喜欢两样娱乐活动,一是弹奏扎木念琴,只要琴弦一拨动,围坐周边的亲朋好友都跟着陶醉、打起节奏。他还喜欢玩藏式骰子,逢年过节拿出他收藏的象牙骰子和大家比试一番。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达娃旺堆提得最多的还是藏文化传播,2009年,他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唐卡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销售、唐卡文化艺术推广及传播。眼下,他又开始酝酿在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希望将优秀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手工艺品、天籁般的藏族音乐等传播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凭着他这般执着,相信他离梦想并不远。

上一篇:“90后”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模式探索 下一篇:论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