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不”和“没(有)”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时间:2022-04-17 07:16:09

中亚留学生“不”和“没(有)”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 要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最高的否定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偏误的一对否定副词。针对中亚留学生使用“不”和“没”存在的偏误状况,本文以郭锐的“过程”和“非过程”理论为论证依据,对中亚学生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造成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 “不”和“没(有)” “过程”和“非过程” 中亚留学生 偏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o" and "Not (have)"Error Analy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on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CHENG Qianqian

(Xinjia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Urumqi, Xinjiang 831401)

Abstract "No" and "not (have)" is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rate in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words, but also in the use of foreign students is prone to bias a pair of negative adverbs. For the Central Asian students to use "no" and "not" bias condition exists, this article takes Guo Rui's "process" and "non-process"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s the base, on the Central Asian students to several common types of errors were analyzed , summed up the reasons causing bia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 and "not"; "process" and "non-process"; Central Asian students; error; strategy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词。虽然都表示否定,都能用在谓词性词语之前,但是他们的具体用法又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和“没(有)”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发现,中亚学生也出现“不”和“没(有)”的偏误。本文以中亚学生使用“不”和“没(有)”出现的偏误为材料,以郭锐的“过程”和“非过程”理论为论证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理论依据

关于“不”与“没(有)”的区别,不少学者都进行过深入7的探讨,在学术界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点。本文采用的理论依据是郭锐的“过程”和“非过程”理论,郭锐(1997) 认为:“不”是对非过程时状的否定,即是对谓词性成分本身性质的否定;“没(有)”是对过程时状的否定,即对存在的否定,包括对事物存在和事件存在的否定。

2 主要偏误类型及分析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2009年至2011年新疆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中级(A、B、C班)中亚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试卷,另外有少部分来自作业以及在平时教学交流中对学生口语偏误的记录。主要侧重于分析误代偏误和遗漏偏误。

2.1 误代偏误

2.1.1 “没(有)”误代为“不”

(1)主语+动作动词+动态助词(了、着、过)

例1:*我手上不戴着手表。(我手上没戴着手表。)

(2)主语+时间副词(正在/在/已经/刚才)+动作动词

例2:*老师,刚才我不听。(老师,刚才我没听。)

(3)主语+介词短语+动作动词

例3:*娜塔莎不把书放在家里。(娜塔莎没把书放在家里。)

(4)主语+(表过去的)时间性成分+动作动词

例4:*昨天我有事,所以不上课。(昨天我有事,所以没上课。)

(5) 主语+变化动词

例5:*我的钱包差点儿不丢。(我的钱包差点儿没丢。)

(6) 主语+动词+结果趋向补语

例6:*我的钥匙丢了,找了半天也不找到。

(我的钥匙丢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7) 主语+(表示变化的)形容词

例7:*秋天到了,但是树叶还不黄。(秋天到了,但是树叶还没黄。)

“没(有)”否定事物或者事件的存在,注重强调存在过程。谓语动作发生在流逝的外部时间过程中,体现出过程时状。以上结构的语义都体现出了过程时状,另外,助词“了、着、过”,副词“在、正在、已、已经、刚”,语气词“了、呢、来着”都属于过程标记,所以应用“没(有)”否定。

2.1.2 “不”误代为“没(有)”

(1)主语+关系/存在动词

例8:*瓦迪木没在他的家里。(瓦迪木不在家。)

(2)主语+感知动词

例9:*我还没知道他的名字。(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3)主语+能愿动词

例10:*有的汉字没会写。(有的汉字不会写。)

(4)主语+心理动词

例11:*我没常想家。(我不常想家。)

(5)主语+(表示规律、习惯、意愿的)动作动词

例12:*刚来的时候,我没习惯这里的菜。

(刚来的时候,我不习惯这里的饭菜。)

2.2 遗漏偏误分析

2.2.1 遗漏“过”

例13:*我在以前没有学汉语。(我以前没有学过汉语。)

例14:*我原来没考HSK。(我原来没考过HSK。)

过程与非过程理论中指出,“过”是过程标记,含有“过”的句子的谓语要有“没(有)”否定。

2.2.2 遗漏语气助词“了”

例15:*我刚才喝水了,现在不喝。(我刚才喝水了,现在不喝了。)

例16:*我很长时间不和他打电话。(我很长时间不和他联系了。)

与动态助词“了”不同,语气助词“了”不是过程标记,所以句子的谓语用“不”否定:,所以以上两例应加上语气助词“了”才完整。

2.2.3 遗漏结果补语

例17:*买票的人很多,所以我没买票。

(买票的人很多,所以我没买到票。)

例18:*听力比较难,很多句子我没听。

(听力比较难,很多句子我没听懂。)

3 中亚学生“不”和“没(有)”偏误原因分析

3.1 母语的负迁移

中亚各国之间,俄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中亚国家都会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进行俄语教学。在俄语中,与汉语的“不”和“没(有)”的意义相对应的是“ ”和“ ”,但是两者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俄语否定词“ ”的使用范围相当广,不管谓语动词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是未完成体还是完成体,都用“ ”来否定,各种时、体意义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的;“ ”一般只用于单独回答问题。相比较而言,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不能像俄语那样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时、体意义,所以汉语的否定词并不是固定的一个,而且也不像俄语的否定词那样意义单纯。

3.2 目的语的泛化

学习者的中介语语用能力与其目的语语言水平密切相关,第二语言学习者会把他们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汉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的套用在汉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由于汉语否定结构的语法形态复杂,不同否定副词的语义特征的差别也比较细微,所以,中亚留学生在学习了某种规则后会把它过度泛化,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

3.3 教材的影响

通过考察几种目前使用较广的对外汉语教材和参考书发现,在“不”和“没(有)”的差别方面,大多数教材几乎都将侧重点放在了“不”和“没(有)”在时间和主客观的差异上,而没有注意到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用的问题。一些典型的语法参考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多数语法参考书在对“不”和“没有”的解释上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这不仅给“不”和“没(有)”的教学带来了一些误导,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4 教学对策

4.1 对比汉语和俄语的否定词

在教学中可以将俄语的否定词“ ”和“ ”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两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带学生走出误区。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利用汉俄否定结构的相同点,发挥中亚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在利用共性的同时,更应强调两者的差异。

4.2 运用过程与非过程理论进行教学

本文论证的理论基础是郭锐的过程与非过程理论, 郭锐列举出了过程标记和非过程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我们可以较快地判断出一个句子应该选取哪个否定词进行否定。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该理论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不”与“没(有)”的用法,减少使用的偏误。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过程与非过程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将该理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该理论细化的规则应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对外汉语否定词教学效率。

4.3 合理编排教材

就“不”和“没(有)”的编写情况而言,教材的讲解太过于强调语法结构的特点,从而忽视了两者的语义和语用。教材编写中应该加入语义辨析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中亚学生对使用“不”和“没(有)”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对汉语语言习惯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专门针对中亚学生汉语学习的教材数量很少,一般中亚学生使用的都是俄语版的教材,但是并非所有的中亚学生都会使用俄语。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将语法点讲解清楚,学生也会慢慢失去兴趣与耐心。所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细化,我们期待着能有专门针对中亚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

参考文献

[1]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4).

[2] 白荃.“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3] 许凤才.否定语气词“ ”的非否定意义及其与汉语的对比[J].中国俄语教学,2000(4).

[4] 袁毓林.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5] 袁毓林.试析中介语中跟“没有”相关的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5(2).

[6] 马海玲.中亚留学生“不”和“没”使用偏误分析――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浅析几何图形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关联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