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时间:2022-04-17 07:11:58

看了报刊、电视后不禁感慨,2010年分明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入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然后全国各地纷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报道从南到北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甚至怀疑它是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 “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N年一遇”不是周期,是概率

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叫做“重现期”.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 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 这样可以在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 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 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N年一遇”不是说每N年灾害就会发生一次,它只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 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N>50)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媒体滥用词汇.

N是算出来的,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2007年高考,湖南文科考生面对这么一道数学填空题:根据如下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选择该河流平均至少一百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最低水位. 实际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这么算出来的:某条河过去400年,水位50米出现过4次,发生概率为1%,是“百年一遇”洪水. 今年发大水水位涨到50米,那么明年统计时50米水位的概率就成了1.25%,这样50米水位就成了“80年一遇”洪水. 但是统计样本和方法本身就存在误差,所以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

N不能随便放大

“N年一遇”是历史统计,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数,N比资料年限小的时候才可靠. 比如,只有一百年水文记录的河流,计算它“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级就已经比较勉强,更别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我国水文历史记录很久远,有的地区洪水和干旱的历史记录达到上千年. 然而气象灾害的降雨、风速、温度等要素在现代观测仪器发明以前很难获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才全面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 那些所谓“五十年一遇”甚至“一百年一遇”气象灾害的说法非常可疑. 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也就五六十年,又怎么确定历史上平均一百年才会发生的气象灾害?其实气象专业报导的常用说法是“降水量(温度)达到N年来最高(低)值”,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

上一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下一篇:第13课拦下生命中的每一位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