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好,邻居好”

时间:2022-04-17 03:14:44

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清廉不是靠人慎独、自律出来的,而是靠法律规制“钳制”出来的,觉悟和自律,只能作为法治的补充。“自律新举措”固然好,但制度创新才是治本之道。

到一个街道办参观反腐廉政建设新举措时,看到这个街道开发了“廉政自律保健操”、“廉政手机彩铃”、“反腐扑克”、“廉政三字经”、“廉政保证金”、“家庭廉政壁垒”、“小眼睛盯大眼睛”等许多项目,在反腐自律上动足脑筋,用心良苦。

参观中,不禁联想到许多感动天地的道德自律故事。比如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不仅文案诏书写得好,更具远见卓识,苏轼称陆贽思想“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大段引述陆贽的“资治”主张。但陆贽的清廉自律更让人肃然起敬。陆贽一生不贪一针一毫,以至德宗皇认为“清慎太过”,曾发“密旨”对他说,一概拒人东西,恐怕不大方便,重礼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薄礼”,但收无妨。陆贽却坚守“零容忍”,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

至于东汉杨震的“慎独”,更为世人所知。杨震在迁升东莱太守途中遇到他举荐的县官王密,送来十斤金子,称夜里行事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令人崇敬,但无论是陆贽的“清慎”,还是杨震的“慎独”,都不能成为治国理政的依据。“慎独”境界,不能人人达到。人们受制于伦理的表现差异极大,圣贤和无赖,都是这个社会的成员。

案的审判,刘铁男被“”,上海高院法官集体招嫖事件的整肃等,让人再次直面规制与人性的关系。规则和伦理都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规则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伦理则是寄于对人性善端的希望。规则强调依赖于人性的外部约束,伦理则强调依赖于人性的内在觉悟,在公共治理中,规则高于伦理。正是规制,激励和约束着一个社会的“集体选择”,并形成不同的社会风貌。

西谚说:“篱笆好,邻居好”,只有先设置明确的篱笆,才能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只有以产权关系界定人们的权利空间和边界,才能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公共行政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刚性、他律的规制。所谓“唯则定国”,好的法律规制才是安邦定国之基。

人类之所以需要规则,归根结底因为它是一种“非人格化结构”。公元前20世纪,人类就有了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从古至今,各种形式的规则在确保公共生活有序和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政制具有道德和结构两个范畴,没有强有力的规则,社会便缺乏确定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手段。所以创建政制的能力,是一种“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

整治腐败作为重要的治政议程,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伦理的办法,诉诸人们的觉悟和自律;二是法理的办法,诉诸刚性的规则和制度。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清廉不是靠人慎独、自律出来的,而是靠法律规制“钳制”出来的,觉悟和自律,只能作为法治的补充。拿我们参观的街道来说,“自律新举措”固然好,但制度创新才是治本之道。前面说到陆贽、杨震,都是“自律”楷模,但陆贽认为,治理国家须以规制“赏以存劝,罚以示惩”,只有整饬规制,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中国的反腐败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制度的创新、规制的完善,比什么都重要。规制具有共性抽象、整体治理的功能,推进制度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整体上治腐肃贪,提升反腐败绩效,开创反腐新局面。正如《韩非子·难一》指出的:“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

“篱笆好,邻居好”,更重要的是,“篱笆”好,才能腐败少。

上一篇:数字化媒介引导下的企业品牌传播分析 下一篇:浅析银行卡盗刷纠纷中银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