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独家:解密IBM中国“脑库”

时间:2022-04-16 10:13:22

计世独家:解密IBM中国“脑库”

明年,将是IBM成立100年。

在这100年中,IBM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2010年,IBM的中国研发也走过了第15个年头。

10月15日,一年一度的IBM 2010年大中华区研发中心开放日,正是IBM对研发创新队伍的一次大阅兵,也是IBM的重要创新成果展示。

不只是IBM,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潮”正在袭来。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200家,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实验室”,外企对“中国大脑”的争夺日益激烈。

作为IBM的中国“脑库”,IBM中国研发体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样的研究机制支撑着这个宏大而复杂的研发体系?

IBM中国15年的研发探索正在给出答案。

从中国“脑库”到全球“脑库”

2002年,当李实恭来到IBM中国研究院时,他所领导的团队只有不到100人,“当时对外接触很少,研究的课题很局限。”

IBM中国研究院从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配合、协助,慢慢到有自己的想法,把想法形成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对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现在,甚至可以把我们在大中华区看到的一些发展趋势贡献给全球其他的同事。”这1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已经成为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实恭有着深刻体会。

事实上,和李实恭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IBM全球技术服务虚拟基础架构存取首席架构师王守慧,她也是IBM中国第一位本土的女性高级技术组成员。

王守慧现在负责全球虚拟桌面和桌面云计算服务产品的开发,她每天有两个工作时段:一个是早上7点到12点,与中国团队一起工作;一个是晚上9点到12点,与美国同事一起紧张地进行电话会议。作为虚拟桌面和桌面云计算产品技术的负责人,王守慧领导的开发团队里有一名中国同事、两名美国同事。她开玩笑地说,“有时,美国同事与我的交流甚至比中国同事还要多。”

“这说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是一个全球性产品,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全球化的产品研发,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要全程参与。”

而在以前,中国的技术研发团队,并没有这么重要的位置。

“以前,中国技术团队所承担的角色,往往是沿着美国总部的既定方向走。”王守慧感慨地说,一个产品的诞生,从市场需求形成产品需求,进而落实项目制定,形成技术架构,到了中国,研发工程师往往只是把代码写出来,“其实看不到太多的全球趋势。”

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独家采访时也提到,“最初,在开发中心只有100多名工程师,与其叫工程师,不如更简单地称为‘程序员’。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软件开发能力还很弱,在IBM全球的项目合作中,中国的开发人员,只能参与到被细剖成十几个小项目中的一个,甚至是一个环节的编程环节,或者测试环节。”

王守慧加入IBM中国10年,她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中国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到全球技术团队负责人,直接参与全球产品研发架构,王守慧觉得很骄傲。从2004年到2005年,她带领IBM SOA北京设计中心为美国一家大型汽车零件和服务商成功开发了IBM全球第一个SOA大规模的应用,这一次的开发工作,全部是由中国团队完成的,将近一年之后,成熟的SOA产品开始在全球。

IBM中国研发的15年,其实是从中国“脑库”变成全球“脑库”的15年,中国的研发体系跃升为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实是中国研发在全球领导力的变化。

今天,IBM中国研究院拥有300名科学家,而在IBM中国开发中心更有着5000人的庞大队伍。这一切与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不无关系。“事实上,IBM中国开发中心从10年前的100多人扩展到5000人,并不是中国的劳动力廉价,而是中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而且,中国也有着比世界任何地方更多、更大的客户需求。比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这种庞大规模的客户体验,在其他国家很少遇到过,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它们服务。”

IBM软件集团AIM 软件服务部副总裁 Ed Harbour也表示:“我们在全球的人才团队是开放的,他们结合行业的需求,为不同的客户提供相关服务。这些技术资源以及人才储备,随时可能和国外的资源进行结合,在解决方案和应用方面提供相应的能力。我们是一个全球的团队,可以把全球的资源带到任何一个客户、任何一个地方,同时结合本地的团队。”

目前,IBM在中国的研发体系主要包括5个机构――IBM中国研究院(CRL)、IBM中国开发中心(CDL)、IBM中国科技与系统研发中心(CSTL)、IBM中国系统中心(CSC)和IBM中国创新中心(CBIC)。IBM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参与研发了新一代高端存储DS8800、中端存储StorwizeV7000和新一代x系列服务器及系统管理软件,并开始建立大型主机软件开发团队。IBM中国系统中心是 IBM 全球五大高端(包括 IBM 主机)测试中心之一,更是亚太地区第一家负责提供系统测试、参观访问、技术交流论坛等多项技术支持活动的中心。而成立于2006年的中国创新中心则是向社会全方位展示面向金融、电信、政府、零售、医疗、制造等各行业客户提供的创新平台。IBM研发体系的5大中心彼此独立,但是又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它们经常以产品项目为单位展开团队合作,这种机构设置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IBM中国“脑库”的威力。

IBM这种“大视野”的研发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大运作、大投入――今年,IBM在全球的研发投入超过了60亿美元,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企业所能承受的。这样的投入值得吗?IBM新兴成长市场部门软件市场与策略副总裁Steve Wilkins对IBM的未来收益显得信心满满:“我们第三季度业绩表现是非常好的,在全球都实现了增长,在新兴成长市场增长尤其迅速,达到了13%。而中国又是表现最为强劲的地区,增幅达到了36%。”在接受记者采访时,Steve Wilkins表示,他已经感觉到了IBM研发投资的回报。

明年,IBM即将迎来100年诞辰。100年沧海桑田,全球IT界曾经奋战在一线的公司,很多已经陨落了,也有很多正在冉冉升起,IBM则稳稳地向前迈进,颇有长者的姿态。这一切的成就与IBM的创新基因一脉相连,中国“脑库”功不可没。

世界就是实验室

几年前,中国台湾《天下》杂志在采访了李实恭后,曾将他形容为“超级业务员”。

媒体的描述其实并没有错,作为IBM中国研究院的院长,李实恭并不是深藏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在很多场合都能见到他儒雅的身影。他去过秦皇岛开发区、无锡软件园,拜访过很多中国客户,他与很多合作伙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甚至还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基于他的活跃,媒体给了他“超级业务员”的称呼。

不过,李实恭并不太喜欢这个称呼,他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的独家采访时直言:“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研究,in market research(在市场中研究),这就是我们的方法。”

李实恭的上司,IBM负责全球研究机构的高级副总裁John E. Kelly曾经对IBM的中国研发体系有一个精辟的定义――“世界就是实验室”。李实恭更愿意这样来形容他所领导的团队的角色:“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研究的范围,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也不是扩张领土,而是与合作伙伴结合起来,成为没有围墙的实验室。”

IBM中国研究院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钻石大厦,两年前,大厦的一楼出现了一个综合实验室,它为IBM的众多合作伙伴搭建了一个科研环境,使它们能够与IBM工程师一起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当年打破围墙的第一步。”李实恭这样回忆。

9月16日,在IBM中国研究院成立15周年的庆典上,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也谈到,通过协同的方式,与研究机构、国内企业乃至于政府机关共同研究技术创新,是IBM中国研究院令人骄傲的成就。

现在,在IBM,作为中国“脑库”的研发体系并不只是扮演技术创新引擎的角色,而是更多地站在产业的高度建立一种生态体系。这也是蓝色巨人IBM的一贯作风――在产品处在市场需求的调研阶段就让研发体系介入进来,在客户的应用中不断完善产品,并将其投入到下一代研发,如此滚动进行,研发与市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物联网、云计算这些引领产业的创新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下诞生并迅速走向市场。

在传统的研发体系中,往往是研究人员走进实验室做研究,发明出一项新技术后,研究工作也就随之结束了。李实恭认为,在开放的世界里,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具备所有的技能,研究人员必须要走出实验室,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中,IBM非常需要与合作伙伴一起协作,在健康的生态体系中,孵化自己也孵化别人。

相较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IBM中国研究院,拥有庞大工程师队伍的IBM中国开发中心在打破“围墙”上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成立于1999年的IBM中国开发中心,经过11年的蓬勃发展,已经跃居IBM全球规模最大的软件开发实验室,更是IBM众多软件开发中心中惟一同时进行IBM核心五大品牌软件(Websphere、Lotus、Imformation Management、Tivoli、Rational)开发的中心。

王阳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IBM中国开发中心相继建立了涵盖金融、电信、医疗、能源与公共设施等方面的10大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最新的解决方案。

2010年年初,昆明市政府宣布与IBM联手打造“智慧昆明”。在IBM大量技术服务人员的协助下,昆明市政府参考世界先进经验,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与优化等先进信息技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作为IBM转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放日当天,IBM宣布成立贵宾报告中心(Executive Briefing Center 简称 EBC),旨在为客户提供专业便利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展示,进而获得最有用的信息和价值。

IBM软件集团客户技术支持部门全球副总裁Katie Kean表示:“新成立的贵宾报告中心将为技术专家和客户之间构建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企业用户从中受益。”据她介绍,作为IBM全球第13个报告中心,位于北京的IBM贵宾报告中心拥有一流的设施和最先进的技术方案交流演示,可以为到访的政府官员、业界精英、企业客户与业务合作伙伴提供出色的软件技术交流内容及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贵宾报告服务。

至于针对来访客户的标准,Katie Kean也表示,IBM不会设立门槛,欢迎一切带着问题来向IBM讨教的客户,而IBM也将以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作为后盾,为广大客户答疑解难。

世界就是实验室。以开放的胸怀与客户、合作伙伴共同合作,这不仅仅是IBM中国研究院、中国开发中心的创新态度,也是IBM中国整体研发团队的共同基因。正是这样的开放平台,支撑着IBM中国“脑库”走向全球,也支撑着尖端技术走出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

概念走下神坛

通过与社区健康服务热线联系,一位高血压患者预约了社区医生上门进行诊治,过了不久,随着门铃的响起,社区全科医生如约而至。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位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并没有从“您哪里不舒服”开始,而是直奔“要害”。医生马上掏出准备好的血压仪对患者进行血压检查。

实际上,这位社区医生早已通过电子档案健康平台,获得了患者的基本健康档案和个人信息,对于患者的身体情况了然于胸。在智慧的医疗体系下,医疗系统之间已经互联互通,病人无论在哪里,当地被授权的医生都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系统浏览病人的就诊历史、诊断记录,以及保险细节等个人信息,使病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一致的护理需求。

这就是研发中心开放日上记者看到的一幕,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有这样“智慧的医疗”,事实上,这种医疗方式已经出现,有不少病人正在享受这种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IBM的相关工程师也告诉记者,“虽然此次我们是在研究院里看到未来智慧医疗的场景,但是这种医疗方式已经不再停留在研究层面,而是走向了应用。如今,IBM正在和各大三甲医院、社区医院沟通,有些已经到了实施阶段,相信不久,智慧的医疗时代就会到来。”

会到来的,不只是智慧的医疗,还有智慧的水资源管理,这也是此次开放日最为媒体所关注的应用。城市用水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之一,而如今,缺水、水资源浪费问题已经越来越恶化,为了改善这一情况,IBM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研究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如今,这项研究项目开始走向实用,沈阳、昆山都已经和IBM合作,共同进行城市的水资源建设。

IBM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技术,是运用当下先进的智能分析系统,随时跟踪并报告包括过滤设备、水泵、阀门及收集管、储水盆和实验室设备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帮助城市已有的水质自动环境监测站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并实现多部门之间联动。各方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将形成一个立体的管控网络,各级环保局、水利局、市政都可以很好地知晓城市用水和调配情况。

钱大群也在开放日当天表示,继去年四季度活动以后,IBM主要做了五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IBM全球网格大同盟宣布助力清华大学“清水计算”项目,共同解决人类面对的水资源问题。而在全球,IBM正致力于研发一套与IT相关的水管理技术投资组合,预计耗资200亿美元,历时5年。

智慧交通、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食品、智慧的水资源管理⋯⋯这让人联想到今年3月25日,在2010 IBM论坛上,钱大群意气风发地说:“‘智慧地球’已经从预言变成现实,未来10年是进入智慧时代的黄金期,而中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眼下这些已经走下概念神坛的科技创新,将成为奠定中国大赢家的最大筹码。

几年前,IBM在业界率先实践云计算,后来,随着科技不断变革,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概念,并且基于这个理念对很多社会公共应用展开了研究;如今,随着“智慧的地球”理念已经慢慢为业界理解、接纳,物联网概念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智慧的地球”的两大支撑力量――云计算、物联网的研究已经成为IBM的业务重点。

钱大群表示:“云计算研究旨在让广大用户更快捷、经济地享受到信息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而物联网则是实现‘智慧地球’的基石,也是实现透彻感知的必由之路。”

从2007年2月IBM帮助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立云计算中心起,无锡云计算中心就成为外界最关注的云计算实践之一。作为IBM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云计算中心及中国首个商用云计算中心,时隔3年多,无锡的商用实践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无锡云”的二期也已经启用。

除了无锡,IBM相继在东营、北京、沈阳等城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而在物联网领域,IBM也投入了大量精力。

9月16日,在IBM中国研究院15周年庆典的当天,IBM也成立了物联网技术中心,这是IBM在全球的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这个技术中心同样是秉承了“世界就是实验室”的理念,以开放的作风、开放的环境,来做协作创新。

今天,我们不难发现,IBM正越来越注重应用的体验。概念落地,这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坚定基石,从中国“脑库”到全球“脑库”,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IBM的中国研发力量势不可挡。正如IBM大中华区全球研发暨企业发展副总裁沈安石所感慨的那样:“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无疑都将为市场和产业带来新的冲击。IBM的研发不仅要秉承IBM一贯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也要打开实验室的大门,将市场与客户真实的应用问题共同纳入我们的研发范畴,消除二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真正让我们的客户迅速得益于新理念与新科技,迎接即将到来的智慧时代。”

链接

IBM迁址“大观” 开启百年庆典倒计时

10月23日,IBM在北京举办了盛大典礼,庆祝IBM大中华区总部正式迁入新址――大观写字楼,并宣布启动公司百年庆典倒计时。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前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IBM首席顾问周伟在盛典上发表了讲话。数百名政府、客户、合作伙伴、院校和学术界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和IBM员工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1979年,IBM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到中国。1992年,IBM在中国正式注册成立“IBM中国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发展中国”的大战略,助力中国的全面开放。进入本世纪,IBM先后提出了“随需应变”、“协作创新”等策略,协助中国的金融、电信、制造和流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实现了信息化的跨越式前进。2007年,IBM提出了“全球整合企业”的概念,将中国变成全球整合的最重要基地之一。2009年,IBM更是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愿景,与中国各级政府和广大客户展开了更加全面的合作。

钱大群表示,迁址大观写字楼是IBM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展望未来,IBM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承诺,扎根中国,并依托“智慧地球”愿景,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011年,IBM公司将迎来其“百年华诞”。从1911年创立以来,IBM从最初一家从事计算、制表、记录的小公司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成为IT业界的领袖。钱大群和员工代表在迁址仪式上启动了IBM百年庆典倒计时,在“十二五”规划开始之际,IBM希望以百年的积淀,继续全力支持中国加快转变经济。(文/何源)

上一篇:软件收费模式遭受冲击 下一篇:CAXA:国产工业软件夹缝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