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建设

时间:2022-04-16 03:26:10

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建设

摘 要:针对交叉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文中论述了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并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意义。通过分析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学基层组织的特别要求,拓展了已有教学团队定义并赋予它新内涵。基于“课程(组)”教学团队,提出了“专业”教学团队概念,并提出了发挥此类团队作用、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及其研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

高校知识高度专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催生了高校交叉学科专业的产生。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是背靠多学科、面向社会来优化高校专业建设的典型,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强化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更是多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

一、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交叉学科专业有多个学科生长点,且可能关联高校的不同院(系),其建设对教学基层组织的要求很高。在专业设置时,若建设者目标不明确、理解不准确,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会因建设单位不同而有较大的内涵差异,造成典型的专业建设失范。在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若缺乏正确的领导与协调,不能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创新机制确保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高效性,各个单位间资源协调就会成问题,从而使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困难重重。

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既是其基础性作用决定的,也是破解基层教学组织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限制的要求。创新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可以通过变革现有的教研室文化并通过再造组织形式来实现。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因素。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目前主要是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了100个国家教学团队,各省、各高校也相继建设了数个多层次的教学团队。对这些教学团队的初步分类、统计表明,以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比例超过了60%,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占了20%以上,完全没有涉及学科交叉或综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由于多方面原因,教研室在基层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功能游移,行政化、工会化现象较普遍。

从组织文化表现看,教研室组织文化特点是组织中个人作用明显,集体作用趋弱,缺乏团队精神,突出表现是维持惯例的教育教学观念、推行个人化的行为方式,限制新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生成、共享,因此,“封闭性”教研室组织文化难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学及其改革任务。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使得教师个体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其结果是弱化了高校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一致性及组织内部联系,无法发挥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在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若仅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来自不同单位的成员对原有的教研室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并融合在其中,更谈不上发挥团队的集成性作用。

变革其组织文化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组织文化源于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反映在组织整体性共识、外部适应性等方面,体现了组织文化的能动性,因此,创新组织形式、组织文化内涵培育同等重要。由于教研室文化是高校内部的小文化,也由于可期待的行政引导甚至强制效果,变革教研室组织文化的条件是具备的,也是可行的。

针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就是变革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首选措施。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不仅能弥补课程(组)教学团队的不足,而且能够通过组织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协同工作,满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教学团队是面向问题的组织形式,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更能避免专业建设失范问题。

二、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

“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这既是团队定义,也反映了团队特征与团队精神。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由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而成,“技能互补”是交叉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最突出的特点,“同伴互助 ”不仅是对新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文化要求,更是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互助,来源于不同单位的人员无法形成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合力。

教学团队定义,主要包括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及要求、功能定位、权限、计划等方面内容。在收集到的教学团队定义中,一般把工作目标确定为一门或类似的几门骨干或核心课程教学,可以简称为“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构成排除了成员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科门类知识),团队定位没有明晰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相对关系、关联关系,团队职责方面没有明确团队的上位管理者的确立原则与方法,以及资源(师资和设备等)调度权、使用权。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不仅是系列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专业建设,可称为“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知识背景并不限于一个学科门类,来源可以是多个教学单位,甚至可以是其他社会成员;它可以是高等院校院(系)下设的教学基层组织,也可以是与院(系)之平级的教学基层组织;它由学校直管或授权某个单位管理,具有一定的资源调度权、管理权。

基于以上的思考,借鉴已有的定义,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定义如下:“根据各学科( 专业) 的具体情况, 以各种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 以系列课程、一个或多个专业为建设平台,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 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接受学校或学校委托管理,与教研室共存的创新型教学基层组织。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内容跨大门类(工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按传统方法,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都可设此专业,但有专业建设规范的隐忧。按照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思路,学校可设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实施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此团队可委托有关院(系)管理,也可由教务处或其他部门直管,成员人事关系隶属原行政单位,但在专业教学时服从团队统一管理。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如下特点:

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团队的“开放性”可以促进团队打破大学内部门界限,甚至突破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进行资源调配,有利于产、学、研更紧密结合,促进课程体系优化并达到内容新、特色鲜明,使人才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细分人才市场的差异化要求。

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资源效率。由于倡导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因教学需要而统筹配置,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极大地改善高校资源短缺与资源低效的局面。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加快了教学基层组织在结构层次上的提升。一方面,团队建设适应了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新趋势,使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突破了教研室模式,从相对狭窄的二级学科跨入到一级学科层次,更有利于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提升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任务归入到教学团队,既能使学校管理结构进一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也能使教学和科研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1. 认真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

认真组建。专业定位是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清专业人才知识所属学科门类及学科,进一步明确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各学科知识的总体关系(平行、互补、主从/主辅、支撑等)及其比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团队成员的知识构成、人员比例、成员数量,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学科牵头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在团队中协作工作时,可以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也可以兼任原单位部分工作,但对关键成员,其主要职责必须服从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及团队管理。相比“课程”教学团队,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数量会比较多,这种状况下,可以设立多个亚团队,以确保团队效率。

明确管理职能。鉴于交叉学科专业团队的建设牵涉到多方资源(师资、设备等)的调度,明确其管理职责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学校主管或托管单位,明确其管理定位,然后要对团队进行合理授权,这些授权应包括成员考核鉴定、激励建议权,资源引入等建议权,也应包括设备资源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职权。当然,不要再把团队异化为行政组织,也不能把其他教学组织或行政单位原本有效行使的职能重新授予团队。

创新管理制度。团队管理制度要特别体现高效、激励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与专业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与此同时,要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背景、来源于不同教学单位,个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彼此认同标准有差异很正常,为了更好地协作工作,团队管理制度要更好地体现激励原则,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2. 充分发挥团队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创新团队文化。推崇共赢的组织文化,在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团队里,团队在促进共同事业发展的同时给个人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会更多。提升学习型组织文化,这类团队成员之间能在知识与技能上相互欣赏、相互补充,通过学习上的互促、互助将促进团队及成员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完善合作型组织文化,基于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主体意愿、可分解任务、共享规则、互惠利益等要素达成一致。在团队集体中,个人特长与优势、知识精华与前沿都能展现给学生,在这样的团队的教学、教育下,学生思维空间得以拓展,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水平将加速提升。

营造利益补偿机制与竞争机制。通过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团队成员间所倡导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从原组织模式向新组织模式转移。利益补偿机制既来源于再造专业组织(团队)体制本身,也来源于高校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所创造的社会效益的奖励。具体实施中,高校要出台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学术、经济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促进团队成员择优选择、竞争上岗。

发挥领军人物作用。由于多学科特点,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他(她)不仅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与改革的带头人,更是促进交叉学科专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人。

3. 强化交叉学科专业研究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教学实践者也是专业改革的研究者。要通过研究,提出交叉学科专业组建的基本条件、要求、方法与评价的办法,要以人才需求、专业特色来评价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正确性。

我们认为,崭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持续的人才需求,是交叉学科专业必备特征。这些可作为组建交叉学科专业的必备条件考察。专业功能的实现通过课程体系来引导,因此,审查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就可看出专业成熟度及建设力度。从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看,有的所谓交叉学科专业只是把几个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组合、混杂或凑合,体现了“综合性”而忽视了“专业性”。其表现是课程无特色、专业无取向、人才缺乏竞争力。正确做法应该是分析专业知识覆盖面、建构知识体系、合理分布知识点、按“知识点”构建课程及课程体系(非简单地用其他现存的课程来重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知识融合而非课程组合。在交叉学科专业中,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程度、知识结构与知识点的比例关系等决定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效果,也将决定专业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郭国强. 关于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0):42-44

[2] 房喻,陈亚芍,胡道道,王文亮.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49-52.

[3] 姜艳萍.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184-186.

[4] 蒋宗礼.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提高教育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12(3):8-11.

[本文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湘教2010243- 310)资助]

上一篇: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 下一篇:例解高中生物反射孤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