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经济”与“太和模式”

时间:2022-04-16 01:24:46

“农商经济”与“太和模式”

摘要:安徽省太和县在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与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结合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大力发展农商经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用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太和模式”。在对太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太和模式”形成的基础、关键和动力,并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对中西部地区其他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太和模式”;“农商经济”;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23―05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1)农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l生作用。(2)工业主导模式。强调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属于工业主导模式。(3)服务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突出了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另外,还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晋城模式、济源模式、珠江模式、农安模式、义乌模式等。

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县域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道路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发达地区或资源丰裕度高的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对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县域经济研究。而具有这些特点的县域占中国县域总量的7成左右,为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拟探讨以“农商经济”为基础而形成的“太和模式”,并论述其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太和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一)太和县经济发展现状

太和县地处皖西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在1990年以前,太和县和皖西北地区其他县市一样,既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得到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属于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

目前,太和县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太和模式”,其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表现出充沛的经济活力,城乡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社会保挣陕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太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太和县“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综合实力跃升至皖北各县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7年稳居安徽省县域第一,2010年达到74亿元(《安徽统计年鉴》,2004-2010),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可喜景象;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多年来稳居安徽省县级之首(《阜阳市金融统计公报》,2011)。除此之外,太和县还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如居民的手机拥有量、电信业务量也连续多年处于全省第一的位置;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储蓄额也位居全省前列,明显高出其所在的阜阳市的人均量(《阜阳市统计公报》,2010)。

太和县在县域经济实践中没有遵循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顺序,而是采取第三产业的繁荣促进二产、带动一产的独特的发展模式。2005年太和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6.6:25.4:38.0,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这和安徽欠发达县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县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主攻工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壮大起来。截止到2009年,太和县三次产业比重为30.8:34.4:34.8。太和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得益于许多行业都已经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行扩展,大大地提升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如太和县作为全国主要的药品集散地,已经从专门的医药销售逐渐向医药生产和医药研发领域迈进。原来仅仅从事毛发收购活动的经销商,也已经开始在本地投资办厂,进行毛发加工生产活动,其制成品的附加值不但大大增加,而且产品全部外销至欧美等地,使得太和县的出口创汇能力连续多年位居阜阳市首位,安徽省前列。

在太和县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从商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坚持走“三二一”产业顺序的发展模式,被称为“太和模式”,即通过优先发展“农商经济”,实现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再用三产带动二产、反哺一产,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太和县经济发展条件

1.区域交通条件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县和利辛县,南依阜阳市,西接界首市(县级市),北与毫州市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县接壤。从地理位置上看,太和县并不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既不是陆路交通枢纽,也不是主要的港口,更不是航空中心,只有一条国道和一条省道穿境而过,但随着经济发展,太和县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交通不便的状况有望在近期内得到缓解。

2.资源禀赋条件

在太和县境内虽然已探明地下蕴藏着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但是属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区而禁止开采,因此,太和县并没有可以利用的现成的资源要素优势,另外,在太和县境内也没有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

目前太和县已形成有色金属再生、毛发制品、医药制造、绳网、筛网、木材加工、中药材等支柱产业,但除了本地盛产一些诸如桔梗、薄荷等中药材外,其他的支柱产业所需的资源和原材料,如生产绳网所需的石化原料、木材加工所需的木料和有色金属再生所需的有色金属等均需从外地引进。

3.经济基础条件

太和县地处皖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土地虽然肥沃,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制约太和县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根深蒂固,受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仍显不快,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特征较为明显,使得太和经济发展与沿海发达县域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太和县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的转机,不仅缩小了与全省的差距,而且为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太和模式”。

总之,无论是从交通区位、自然资源、资金等经济发展的“硬件”来说,还是从人才、技术等经济发展的“软伴’来说,太和县均不具备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认为―个区域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即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

济,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才能够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该区域和企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但是“太和模式”的形成不但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也不符合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来解释“太和模式”的形成过程呢?

三、“太和模式”形成的基础、关键和动力

尽管太和县在资源、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均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其经济发展所需的这些条件,是可以通过贸易的办法从其他区域购买或引进,特别是在国内外分工格局越来越精细的今天,贸易已经成为联系各个地区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也正是不同区域问贸易的快速发展,才使得各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表现就是生产要素流动。太和县正是通过贸易的办法弥补了其经济发展的短板。从一般意义上讲,皖北所有的县均可以通过贸易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什么只有太和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呢?原因在于太和人具有别人无法复制的仓惭意识,通过创新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手工业,转变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产业。农商经济的核心理念是“传统产业+创新意识+规范管理”,也是太和模式形成的基础。

(一)传统产业:“太和模式”形成的基础

在太和县农商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路径依赖”(把自己熟悉的传统产业,从加工工艺到销售方式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他们比较容易进入传统商贸领域,这就为太和县传统特色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发展壮大的基础。他们把自己所在的乡镇和农村作为孵化特色产业最大基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直接促生了专业市场的产生。目前太和县已经建立了医药、绳网、毛发、木材、筛网等10个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围绕这些专业市场,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专业市场的出现一方面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太和县的医药市场。在该市场形成之前太和县并没有制药厂,也不生产药品,仅仅依靠一大批由农民组成的医药经销队伍,硬是在太和县形成一个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医药交易市场。另外,缺乏森林资源的太和县依靠对传统手工艺的改造,通过从东南亚等地进口木材,而一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木线条、装饰板材加工和销售基地。

(二)创新意识:“太和模式”形成的关键

农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太和县成功克服比较劣势并且形成“太和模式”的初始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太和县掀起了一股农民经商的热潮。这些人大多出身农村,是一群能力相对突出的人,他们起初或是运销商,或是个体经营者,或是手工业者,经济的贫困使得他们为生存而走向城市、走向市场。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传统手工业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于是“求变”的创新意识就慢慢地在他们潜意识里开始萌动,大约经过10年的酝酿期,到了2000年前后太和县的农村出现了一批能结合市场经济需求将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带头人。他们的存在对某一区域专业市场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他们依靠亲戚朋友互帮互带,从事医药、装饰板材、绳网、人发、有色金属冶炼等生产和经销活动,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城乡。随着从业队伍不断滚动、壮大,引领了农村各大产业发展,形成了比跚急定的市场网络和产业集群,这些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多元互补、功能独特的太和“农商经济”阵营,成为太和县农村经济最活跃的增长点。农商经济是太和县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又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在太和人头脑中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其敏锐的嗅觉抓住了市场这条主线,紧紧跟随市场步伐,完成了类似于“卵―幼虫―蛹蝶”式的“农民―市场意识觉醒―农产品经营者―传统商品中介者―专业市场商品中介者―成功的经商者”的转变。

(三)规范管理:“太和模式”形成的动力

在太和县的专业市场和农商队伍刚刚形成之际,难免鱼龙混杂,也出现过诸如质量、信誉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县政府发现这些问题后,一方面适时地对不符合市场规范的行为进行整顿,对分散的个体经营进行统一管理,取缔非法经营户,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全体经营人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规范行业操作,净化了生产和营销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扭转少数经销者看重短期利益的错误行为,逐渐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也逐渐扩张。如目前太和县的医药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通过实行“五统一、一分销”的经营管理模式(统一购进,统一仓储,统一财务,统一票据,统一价格,分公司销售),牢牢把住购进、验收入库、储存养护、出库复核、对外销售等五个关口,构筑了严密的质量防火墙,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药品质量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药品大流通格局(如图1)。

以农商经济为基础的“太和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对太和经济发展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太和县居民快速富裕起来。因为他们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大多处在“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高附加值部分。“微笑曲线”理论是1992年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用来描述在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特征,后来加以修正后推出产业“微笑曲线”。“微笑曲线”两端分别代表企业创新意识(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开拓新市场、构建新营销网络能力等,其附加值较高;中间较低的部分代表生产制造过程,附加值较低。如果用“微笑曲线”理论来解释以农商经济为基础的“太和模式”,可以看出“农商经济”正处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其左端可以看作太和农民“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微笑曲线”右端的营销阶段,正是太和县“农商经济”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太和县大量的传统制造业经过改造后依然存在。虽然制造业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但是从整体来看,太和县将得到“微笑曲线”的全部附加值。无商不活,没有农商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太和县的专业市场和支柱产业的繁荣。农商经济充分展示了农民所具有创造力和发展经济的潜力,这不仅解决了传统产业的低效问题,发展壮大了传统产业,还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自主创业,造就了太和的支柱产业。太和县将传统产业、创新意识和规范管理结合起来,给缺乏比较优势的县域经济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太和模式”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尽管我国中西部许多欠发达县域都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陕北的延长县、河南的新郑市等,要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么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是也有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县(市),如皖北的利辛县、阜南县、河南东南部的新蔡县等。对于这些县市应该选择何种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太和模式”的成功,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范例。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传统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延续往往包含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内涵,对于消费者来说,对其有着较高的亲切感和认可度,对于供给者来说,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较为熟悉,易于掌握。但是传统产业体处于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无论是在工艺设计、还是在生产效率方面均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传统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造,使其符合市场的需求,既能保留产品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得消费者易于接受,又能与市场接轨,扩展其市场份额,进而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因地制宜,不必完全遵循“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顺序。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商贸流通业具有优势,可以优先发展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后,利用聚集的资本,发展第二产业。二产的壮大不但可以巩固三产发展的成果,还能反哺一产,从而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也可以先发展二产,再带动三产和一产的发展。

第三,要重视和发展乡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壮大必须依托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点。乡村经济具有城市经济无法复制的优势,便于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太和县正是从实际出发,大力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各乡镇不同的资源和各异的传统手工艺特色,打造了10个特色产业集中区,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规范市场秩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当市场网络初具规模后,产品质量和厂商信誉成为该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太和县促进医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目前太和县正在着力构建各类行业协会,准备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制定和规范其他几大专业市场,并在行业内积极培育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

上一篇:从窄巷走向通衢:芜湖市长街商业圈追往与展望 下一篇:末世情韵,风雅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