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帮扶谱新篇

时间:2022-04-16 07:29:37

“以前只要一下雨,泥巴路就烂起出不了门;村里产的水果、粮食也运不出去。现在不但路修好了,而且电话也通了,电视能收40多个台……”说起生活的变化,大竹县庙坝镇白槽村党支部书记徐天富满心喜悦。据他介绍,2011年,该村被列入全县第二批10个特困扶贫村之一,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018元。

夯基础 筑牢发展硬平台

“盼的是路,想的是水,急的是电。”2011年,大竹县扶贫移民局组织工作小组深入到特困村调研时,了解到各村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该县把拉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2011年以来,为能给特困村搭建起发展的硬平台,大竹县财政计划每年安排300万元,连续安排3年(2011年―2013年)用于特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特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杨通乡凤河村五组,村民涂智云高兴地说着这两年的变化。据他介绍,以前村里道路全是泥巴路,种植、养殖的东西都卖不出去。但自从该村纳入全县第二轮特困村建设范畴,现在每个村民小组都修通了水泥路。他自己借助扶贫优惠政策发展起了野鸡养殖,年出栏1万多只,重庆、梁平、垫江等地的客商可以开车直接到他的养殖场收购野鸡,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可达8万余元。

兴产业 铸造致富强支撑

“这是我们占地200余亩的张堂村桂花生态园,现在已是桂花花期的尾声,你要是八九月来,这里整片山都是香的。”据神合乡党委书记张卫华介绍,该乡紧抓第二轮特困村扶贫有利时机,引进重庆蓝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核桃种植基地,占地1500余亩,并在县专家指导下,林下喂养黑鸡3000余只。同时,成立本色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该合作社发展养羊大户10余家,养猪专业户5户,5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3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竹县扶贫移民局扶助当地村民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常规和特色产业,并派出相应产业专家实时跟踪指导。目前,10个特困村种植业调整产业结构1.32万余亩。

惠民生 绘就村民幸福图

在第二轮特困村扶贫工作中,大竹县通过加大投入,扎实帮扶,共建集中居民点10个,改建农民住房225户,建村活动室1111.4平方米,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3572套,建沼气池717口,劳务输出548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9次12366人,农民工技能培训4487人。

同时,适度扩大特困村低保覆盖面,将10个特困村中916户1487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充分发挥奖优助学基金、教育慈善会等作用,解决特困村农民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上一篇:国际法制约现代战争 下一篇:“腰”部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