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变中执守报人价值

时间:2022-04-16 04:18:15

一张都市类报纸,总会在办报之初向读者宣示办报的理念。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更考验报纸的是日常办报中的具体作为,站在什么角度写新闻?站在何样立场发言?对社会和国家等秉持何样的态度?因而,对报纸来说,坐言与起行是相辅相成的,而报纸内设的新闻奖就是这一言行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报纸,就有什么样的报纸格调,也就衍生出相应的报纸新闻奖。

南方都市报设立南都新闻报道奖,当然脱不开这一层大的办报习惯。不过,南都新闻报道奖并不是要成为报社年终奖励的一部分,它从诞生开始就定位于一种独立彰显的办报价值,亦即:总结一年中的采编所得,遴选出符合南都新闻精神的作品,通过作品与价值的相互映衬,确立南都的价值体系。南都新闻报道奖就像南都内部的职业资格评定一样,对建设南都的专业主义起着莫大作用。

读者每天会看到南都数百个纸质版面的内容,南都也开设门户网站应对新型读者及读者的新需求。这些通过介质所呈现出来的南都,可以包含多种多样的气质,它们可能是相互融合的,也可能大有迥异,甚至相互冲突。这对一张力求完整展示社会全貌,但又不得不活在当下的媒体而言,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好像南都新闻报道和评论报道给人的不同感觉,诸如此类的张扬需要一个约束。

而承担这一约束(或者说开宗明义的价值指南)责任的就是南都新闻报道奖。不管每年的新闻报道如何多样,最终能够入主那些奖项的,必然要在趣味、立场、呈现等主要方面,与新闻奖的创设宗旨相吻合。南都新闻报道奖就是一个风向标,是总结新闻报道、版面呈现、内在蕴藉的最终标尺。因而,只要南都新闻报道奖执守价值,无论日常报道如何纷扰,南都的方向是可以保证的。

对获奖者而言,南都新闻报道奖是至高的荣誉。在专业主义程度上,或许比体制内由记协主导的新闻奖更有分量。这不是笔者作为南都员工的自夸,实际上也被有所追求的新闻同行所认可。正因为在报社内外所产生的信誉,南都对自身新闻奖的珍视是严肃的。因为维持这个新闻奖,其意义就是维持南都理想中的办报志趣,一切对新闻奖的伤害,都会在各方面对报纸本身造成损失。

对南都新闻报道奖的褒扬已很多,而且笔者也相信,南都承受得起这些基于理念认同的夸赞。不过,笔者很想说的是南都新闻报道奖面对的挑战。在一种情势流变的办报环境中,南都新闻报道奖已经及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赞美,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压力。这些影响都要南都新闻报道奖给予正视和化解。就像办报一样,南都新闻报道奖不可能假装周围的形势一成不变,新闻奖必须对新闻的状态做出回应。

犹如南都新闻报道奖在内外两个方面产生美誉,它的挑战同样来自内外两个层次。对外,指的是办报的大环境日趋紧缩,尤其是最近两年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新闻管制的整体状况是收缩的,而且这种收缩对南都的影响更多。对内,南都在珠三角搭建的“5+2”(即珠三角7个城市)报纸机构,采编的质量、总部对记者站的理念控制等程度不一,南都固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南都一直以自身坚持的新闻理念为傲,这是维系南都向心力的关键。也正是出于这份价值感,许多新闻报道和评论不为一部分人所乐见,由此引发了带有针对性的新闻审核。这些反向因素的存在,直接的影响是南都的日常报道必定受到程度不等的节制。新闻上的软性压力必然要在新闻奖――这个南都价值体系的年度审视上表现出来,而且这些都在发生。

检视2008年度的新闻奖可以发现,南都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上,并没有达到理应达到的高度。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就是报人的遗憾集中体现的题材。这一方面是因为密集的新闻报道指令直接带来报道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对新闻的素质造成干扰。南都的地震报道即便出色,也并没有获得年度报道大奖。最大的新闻没获得南都新闻报道奖相称的认可,这种错失早就在酝酿。

南都对一些题材选择放弃,或者被禁止接触。就新闻性而言,确实失掉了很多新闻突破的机会,也就眼睁睁看着可以产出一流新闻作品的领域被关上了大门。南都新闻报道奖无法在年初就预见这些遭遇,但这些加诸南都的际遇就在年尾的新闻奖评选中自然显现。如果环境许可,南都新闻报道奖或许可以有更好的表现。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些办报的实情不可避免。

当记者想要做得更好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触及天花板。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尚未涉入新闻事件,就已经被划出清晰的边界,一旦越界则面临各种惩罚。南都新闻报道奖不可能超脱这个办报实际。这些外在的新闻压力是很难克服的,更多时候必须遵守红线。如此,南都人内部的自省和统一的价值观就愈发重要,但这方面同样不能一味乐观。

南都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数百名采编人员(近5000名员工),认知、学识、经历和现时环境各自不同。尽管都服务于同一张报纸,但对南都的理解未必全部一致。在绩效考核压力甚大的时候,很难保证每一条新闻都遵守南都新闻报道奖的标准,很难做到每天做的新闻都符合南都的理念,很难让所有采编人员都以新闻奖及其倡导的价值核实具体报道。最近发生的一桩报道证实了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南都的东莞新闻近期做了一条社会新闻,记者应某男读者要求,一同去抓其妻子是否,结果抓到了。报纸将现场照片不做修饰地刊登,以《带着记者,丈夫敲门》为题,做了整版报道。此事在见报当天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与强烈反感。反感的缘由不用多说。问题是在南都内部,对这个本该清晰的新闻判断出现了分歧,包括总编辑在内很多人认为不该见报,可仍然不乏赞赏者。

无论当事人在情理上有多失范,南都这样的处理手法显然是对当事妇人的伤害。同事为此竟然分裂成正反两个阵营,其中不乏借圆滑之辞逃避应有的责任反省。笔者想,或许南都新闻报道奖的那些原则并没有贯彻到每一篇报道中,也不是每一位采编人员乃至于负责签版的编委都有体认。这样的一篇报道出炉,涉及多个环节,新闻奖的约束作用为何受到了削弱?

南都新闻报道奖作为内外皆有盛名的奖项,对内部人的示范效果是否全面?是否每一个员工都能诚实地服膺于新闻奖的倡导?进一步说,南都新闻报道奖与内部人之间是否存有距离?当南都新闻报道奖欲以价值理念来明示南都办报行动的时候,新闻奖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处于怎样的状态?一张报纸若对价值体系的巩固真有需求,就不能不考虑这些源自内部的问题。

南都新闻报道奖的评委由编委会成员自然担任,再添加美术、评论等方面的部门主任,按照得票高低产生金奖、银奖、铜奖。金奖当然只有一个。但从2008年起,铜奖开始设立数量不等的获奖者,至多达3个作品。即便这样,所有的奖项总数,相对于全年报道的产量,依旧是十分稀少的。新闻奖的稀缺性带来了南都新闻报道奖的荣誉,可如何由少数奖项发展出可以普遍推广的意义却也考验人。

编委多数有各自的分工范围,对本人负责的办报流程比较熟悉,但并不太熟悉其他的流程环节,尤其是评委要从数以万计的报道中筛选入围作品。南都尽管不存在部门利益切割的情况,可事实上却要顾及各自的“势力范围”。如此一来,怎样平衡部门与报纸的质量评定,站在超脱的位置上给予公允之论?

南都新闻报道奖是报纸普遍价值的产物,这就要求在评选标准上坚持一律。评委可以有分工,但必须克服分工负责的小立场,而站到报纸的大立场上审核每一件入选作品。此时,应该只有基于业务的争论,而不该存有“门户”之见。从历届南都新闻报道奖的得奖名单上可见,这种平衡还是有保障的。然而也能依稀看见妥协的影子。笔者认为这种模糊的地方并不是南都新闻报道奖想要的。例如,在2008年度南都新闻报道奖的一个重要奖项上,究竟是选择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策划好,还是选择改革开放30年30人的策划好?当然,这两大题材的报纸呈现都不错,但背后就涉及到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的价值取向选择,涉及到不同的主导者的趣味,而且必须要做出二选一的决定。最后后者胜出。笔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纷争,而是点明新闻奖最终的选择依据确有微妙的分野。

就像上面东莞的那条社会新闻,没有任何进入今年南都新闻报道奖评选范围的可能。可反过来想,南都新闻报道奖的内涵为什么没有影响到操作这个报道的人?负有把关职责的记者站站长、广州总部的责编和资深编委为什么最终让这条稿子得见天日?负有营建报纸价值观任务的南都新闻报道奖是否真的实现了它的目的?

从评奖程序上,可否让更多的采编人员参与进来?报纸的新闻奖既然是评估全体采编人员的作品,那么让采编者的意见参与进来,应该不算唐突。而且南都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建设上已经有了框架。比如内部采编资格等级的评定,每年一次已经形成定例,报社或部门首席编辑(记者)、资深编辑(记者)、中级编辑(记者)等都有正常的轮替,属于比较成熟的专业评判体系。其实可以考虑将南都新闻报道奖与专业资格评定体系加以衔接。

虽然决定专业资格的仍是新闻奖那些原定评委,但是由于受聘专业资格的员工仍具有相当高的公共认同性,以适当的程序和方式引进他们的专业意见,增强代表性,可以拓宽南都新闻报道奖从一般员工中吸取意见的渠道,增强对内部人士的影响。如此一来,势必要提高南都新闻报道奖评委的开放性,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强和巩固新闻奖的凝聚力,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新闻奖的“气场”中。

南都新闻报道奖本身要有代表性,它们是从百万计的文字、数以万计的图片和版面中产生的精华。这种代表性,并不是对一般采编人员或者未入选者的疏离。目前的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南都新闻报道奖来自于他们,又不能与他们隔离。南都新闻报道奖的价值观一定要在日常报道中得到实践才有意义,价值观被悬置是南都新闻报道奖潜在的危险,或许应该树立这种风险意识。

南都新闻报道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不仅仅来自评委的层级和专业水准,更核心的来自南都每一天、每一个版面、每一条新闻的呈现。这是新闻奖的源头活水。新闻奖对具体的、连续的日常办报并没有紧密的指导性,起到指导作用的是采编和编审的把关。而这种把关随着内外部的要求而变动,宽严不等,但南都的价值应该是那条始终不渝的中间线。

每年的南都新闻报道奖,力求变化的是文本多样的作品,力求不变的是南都倡导的对社会、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人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在流变的时代中坚持不妥协、坚决不萎缩。可现在,该让新闻奖划定的标准能指导日常采编工作才行。在没有新闻奖评选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应该如常产生制约和明辨的作用,并且为多数南都员工所诚心接纳,这比新闻奖更重要。

南都内外环境都在变化,大小办报环境也比从前更加复杂。南都实际上在内外的压力中往前走,而且保持较高的办报水准,其动力之一就是将南都新闻报道奖沉淀的报人价值一一贯彻,鼓动起数千名员工继续团结在路上。新闻奖的意义需要重申,尤其是要令它的价值系统渗入员工的日常操守,制衡时刻都在发挥作用的把关人冲动。今日之南都,保育成熟的报格甚为迫切。

南都新闻报道奖几成南都宣示报纸价值的仪式化活动,这是一种由于价值体系独立而产生力量的外包装。这种包装或许是需要的,但在南都新闻报道奖与所有员工之间,或与日常办报举动之间,更应有正常的借鉴和反馈。仅仅将南都新闻报道奖的价值供奉起来,恐怕是对它最大的伤害。南都新闻报道奖只有被更多的南都人使用,才能显现出价值来。而要达致这个境地,南都新闻报道奖及南都不能懈怠。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此文纯属个人的观察与感受,仅为作者的一家之言,并不代表南都的机构立场。特此声明)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上一篇:说说两报“齐鲁新闻奖” 下一篇:时尚传播中中国元素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