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底线之外的防线

时间:2022-04-16 03:17:47

我作为新闻记者的第一次采访,是北京隆福寺大火。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祝融肆虐的场面已经足够震撼。

15年来,从记者到编辑,职业内外,亲身经历和听到的令人震撼的事情不能说少。经年累月,神经就变得麻木起来。现在,如果编辑记者同仁告诉我说某个地方发生矿难,死伤十数人,我想我多半不会同意他去做报道的。我相信,这样铁血的媒体人现在绝对不在少数。

但是肖志军拒绝签字同意医院为怀孕的妻子动手术,导致母子双亡这件事情,着实还是让我受到不小的震动。

乍看上去,这是个极端的丈夫:不相信专业医生对妻子病情的判断,一意孤行,结果酿成惨剧。然而,这只是这个事件的起点和表面。把这个事件层层肢解下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追踪、反思下去――

肖志军的这种选择,显然违背常理,但原因极其简单:他不相信医生和医院。即便有陌生人承诺提供费用,他不愿意接受。他活在自己的逻辑里面,即便这在他人看来是“昏蛋逻辑”。

肖志军是如何陷入自己的“昏蛋逻辑”中的?是生来如此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形成今天的性格、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决定?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就是他生活的环境、他生存的经历,一步一步裹挟、逼迫他,直至扭曲了他的心理和性格,甚至让他麻木到为了自己的逻辑而令妻儿遭祸,生死两茫茫。

医院在没有肖志军签字的情况下,没有为挽救母子二人的生命做出手术的最后抉择。仅就法律和现在的证据而言,并无过错。但是在人命关天时刻,医院以及医生该如何在情与法中做出选择,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而此刻的社会情绪,则是对医院没有做出道德上的选择予以谴责。

这种对于医院的谴责是值得理解的。在中国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就曾有嫂子落水小叔子该如何举措的二难选择,而古人也早就给出了“当然救人”的答案。

对于肖志军,我决不赞同有些论者认为的“要宽容”。如果他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他一定要为两条人命负责:法律的惩处,或者道德的谴责。

然而这些都还不够。在肖志军拒绝签字导致母子双亡的极端事件中,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夫与妻,亲与子,情与法,医与患个人和社会。事件虽然极端,但恰好放大了这些关系中失衡与扭曲的一面,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肖志军事件也让我想到了负责任的媒体的功能,譬如杂志。作为“国家心灵读本”的杂志,应当义不容辞地在人与人的关系最后一道底线――法律之外,寻求和树立伦理和道德的第二道防线。在诸种关系都有失衡危险的境地,为这些关系调整到均衡点而努力。

希望肖志军事件“是并且仅是”一个极端的个案。

上一篇:内史兴的局限 下一篇:盘点 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