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玉文化对陶瓷装饰与造型的影响

时间:2022-04-15 06:07:48

浅论玉文化对陶瓷装饰与造型的影响

摘要: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对后来陶瓷的出现与发展影响深远。玉石独特的自然特点和崇高的精神内涵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人们心中有着浓厚的玉情结。文化的影响往往在生活器物中得到明显的体现,玉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影响在陶瓷器中同样有着明显的表现。本文旨在对玉文化与陶瓷文化些许了解的基础上浅略研究玉文化对陶瓷在装饰及造型上的影响。

Abstract:China's jad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s and later far-reaching influence. Jade uniqu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fty spirit has been favored, in people's hearts with strong jade complex. Cultural influence on life in often reflects the obvious artifacts, jade culture influence of ceramic culture of the finest in the sam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jade culture and ceram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ome understanding of shallow slightly research jade culture in the adornment style and ceramics.

关键词:玉情结 釉色美 装饰 造型

Keywords: jade complex U.S. glaze decoration modeling

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观念和习俗。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较早出现的玉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很大一部分就归结于中国人独特的玉情结。

一、中国人的玉情结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由于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地关系,玉器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正如《遵生八笺》所说:“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亵。”玉器上自君王下至庶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殊荣,进而攀升到神秘的尊崇,并被赋予人格化的理念,披上了浓厚的神秘的政治色彩。后来,玉又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被赋予了更加博大的文化的内涵。

德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德;孔子也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经以玉来比照自己的德行,孔子以儒家学说解释玉有“十一德”即 “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最后规范的“五德说”。

圣人论玉道出了玉具有润泽无瑕的大家风范,也就不难理解讲到气质为什么要用“冰清玉洁”去形容,说到礼节总离不了“宁为玉碎”的英雄胆色,更遑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神仙境界”,“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的舞榭歌台,以及“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情怀。

玉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因而“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这也是对玉的最高尚的解释。同样,在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佩带玉饰的爱玉之人,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不变的玉情结。

二、玉文化对陶瓷发展的影响

对于玉器我们知道:玉质温润,如人之仁;表里如一,如人之义;声音舒扬,如人之智;宁折不挠,如人之勇;光锐而不刺人,如人自洁。对于陶瓷大家都熟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类玉类冰”、“类银类雪”这样的评价,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瓷与玉的相似之处,可见较早出现的玉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影响。

(一)陶瓷装饰玉石美的追求

玉文化对陶瓷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在瓷器装饰的釉色,自古以来,人们对瓷器釉色玉质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玉的品质――冰肌玉骨,是单色釉瓷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们的理想标准。实际上,由于工艺的原因,在晚唐、五代和宋代,青瓷的釉质才放射出其最可人之处――温润的玉质感。

中国瓷器在青花、彩瓷出现之前,是单色釉瓷为主流的时期,单色釉瓷的发展历史很长,与中国的玉文化进程紧密相连。对于青、白瓷的两个系统,后人的著录中,更多地或推崇的是青瓷,《古窑器考》直言不讳地认为“陶器青为贵,五彩次之。夫瓷器之青花、霁青、大釉,悉藉青料,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

在诸多青瓷窑器中,对柴窑的评价最高,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四如”可以看做是一种质量标准,更体现了一种美学境界,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追求一种玉器的质感。

可以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玉器是一种至高的物质境界。把陶瓷烧制成玉器是一种努力企求达到的幻想,而釉水厚重的青色瓷器“如玉如冰”的色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相关玄想。顾况诗说:“越泥如玉之瓯”。陆羽对越窑青瓷器的赞美,则干脆用了“越瓷类玉”的形容。所有这些都说明,玉器的质感影响着人们对瓷器的审美追求。

更甚者唐代景德镇的陶窑、霍窑所生产出的质量精美的素色青瓷“土腻质薄” 、“莹缜如玉”,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玉的品质对陶瓷釉色的影响可见一般。

此外,在装饰上除了陶瓷釉色上直观追求的玉质感外,在装饰手段上同样受到玉文化的影响。刻划花装饰基于我国自古以玉为贵,“温其如玉”,以玉比德等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刻划花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在陶瓷创作中极力追求玉石之美。尤其是宋代,刻划花以简单、灵活、淡雅的特点成为宋代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以符号性语言代表了对玉石品德的追求。

总之,在物质形式上的模仿、借鉴与继承恰恰反映了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刻划花本身就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即对玉石之美的追求,体现了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陶瓷造型对玉器造型的继承与发展

玉文化对陶瓷造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唐代以前的青瓷在造型上,就有向玉器靠拢的倾向。中国古代玉器以“以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琥、璋、璜“六器”最具代表性。这些玉器的造型对后来陶瓷造型有很大的影响,尤以玉琮最具有代表性。

正是对古代礼器的崇拜和中国人的玉情结,在历代许多窑口都有琮式瓶的烧造,例如,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含着古玉的灵气,正是青釉之洁莹致缜,古玉般的静穆恬雅,体现了中华民族玉文化传承。

其次,玉璧的造型在陶瓷上也有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邢窑产品的玉璧底。邢窑碗的造型特征是唇口、斜壁、玉璧形圈足。玉璧底 ,即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这也是古玉造型在陶瓷造型中得到运用的典型。

实际上,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在陶瓷上有所借鉴和发展,在陶瓷产品中也有大量借鉴。例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西晋青釉神兽尊,1973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周墓墩出土,国宝级文物。神兽口衔珠,四掌相撑;两侧各有3条横系,罐的背面有5条横置的鳍,器物周身刻着整齐的篦划纹,两侧有戳印纹,象征性地表现皮毛和飞翼。神兽尊这种奇特的造型灵感就来自于东汉的玉器。

三、现代陶瓷作品中玉文化的延伸

在现代的陶瓷作品创作中,也不乏受玉文化影响的作品,艺术家在作品中追求玉石之美,在景德镇有大批的陶瓷创作者创作出来大量精美的具有玉石之美的作品。如刘颖睿的作品中,有一系列以影青釉为主的作品,青翠欲滴,釉质温润,就充分景德镇独特影青釉的玉质感,在现代表现形式的追求中展现了传统的釉色美即玉质感。

再者,近几年景德镇兴起的陶瓷饰品中,很多都在追求玉的效果,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古玉装饰品造型纹样,后施以影青釉,烧制出类玉的质感美感。

在景德镇,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的陶瓷作坊、工作室的名字都与玉有联系,以体现产品的质量之高或者作品的风格,例如白玉斋、白玉轩、造玉坊、青凝斋等等,这都是受玉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人心中的玉情结分不开。

四、结束语

宗白华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西方人称我们是瓷国)。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从宗白华老先生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玉文化对陶瓷的影响,可以说玉石之美在陶瓷中得到了显现、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延续、交融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杨伯达.古玉史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4]古方,李红娟.古玉之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史树清.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3玉器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霍华.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山谷.走进陶瓷[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 和谐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