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的五大内在素养

时间:2022-04-15 09:22:41

真正的太极拳,是融太极拳架(套路招式)、太极术功(内功心法)、太极思维(太极智慧)为一体的拳学体系。因此,简单地学会几个太极拳套路并不是真正学会太极拳,还必须具备诚信、发愿、磨砺、体悟、行动五大内在素养才行。这五大素养是探研太极拳真谛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仅仅是祛病强身的养生术,亦不仅仅是“圣医治未病”之免疫力锤炼的精要之一,更是弥漫中华气息的成功学和心理学。

一、诚 信

当代人学任何知识都把怀疑放在第一位,结果,就会错过很多机缘。笔者的朋友,香港权智集团的董事长、立法会议员谭先生学太极拳的时候,他的太极拳老师说,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有三大类:其一是有为境界的,其二是有无境界的,其三是无为境界,你学哪种?他问,哪种太极拳最好?老师回答:“无为境界的太极拳!”结果,谭先生二话没说,马上把有为境界的套路招法放下,直接进入无为境界之太极拳的学练。为什么能放下有为而选择无为境界的太极拳,因为他非常相信老师说的话,没有分辨心。

“诚”字怎么写?一个言字旁,一个成功的成,一说话就成功,这就是心诚——干事情,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成功。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神专一。从里到外是一致的,心念一专、一诚,就把意识的力量贯穿起来了。意识里面的力量,包括神、意、气,也包括形——一句话,就是把神、意、气、形全部集中起来。

过去讲“心”的作用,心诚,实际是说,在说话之前,先有意而后有言,有了意念才说出话来,意念和声音结合到了一起。如果这个“心”,这个意识,不是很专一,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那就不行了。儒家在《中庸》里讲“诚能先知”,心要是诚,事情还未发生,就能提前知道。诚心诚意地相信是探研太极拳真谛的第一大精神品质。

二、立 志

20世纪80年代有个电影叫《神丐》,主要表现的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杨禄禅一开始去河南陈家沟拜师,师父认为他条件不好不收他,又找了几位老师也未果,就又回到陈家沟,装哑巴,每天去陈家门口要饭吃,和看门的老头混熟了,晚上就睡在门洞里。一天下大雪被冻昏迷了,陈家就把他收留了,当个哑巴养着。他白天扫地、买东西、侍候人,晚上到后院趴在墙头偷看陈家练拳。看了之后还得自己练,白天怕别人看见不敢练,得夜里偷着练。因此,他白天有时困得走路都摔跟头。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看人练太极拳推手看得入神了,失口叫了一声“好”!被抓住了。那时偷人家功夫是要处死的。陈家弟子有人主张把他杀了,有人主张挖眼睛,有人认为应该点哑穴。

陈家的师父问他怎么回事,他拿出过去老师写的推荐信说明原委,经查证确有此事,主人感叹地说:“孺子可教!”本来陈家已经关门,不再收徒,但后来破例收下了他。他把偷学来的拳路一表演,真是不得了,功夫竟超过陈家的弟子——最后杨禄禅成了太极拳历史上仅有的“杨无敌”、“软十三不敢粘”。

杨禄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他有一定要学好太极拳的愿望。愿望一定下来,就会产生行动的力量。所以,我们探研太极拳真谛的时候,要发一个把它练好的愿望。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立志是树立目标,从笔者所学的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说,立志是行动之前的“意在先”,学拳之前的目标定位。

三、磨 砺

最有名的例子是禅宗六祖的故事。六祖本是打柴的,家里很苦,只有一个老母亲,打了柴,卖钱买粮食,养活老母亲。有一次六祖听人念《金刚经》,觉得很有意思,就跟他老母亲说要去学佛,母亲就让儿子出家去了。到五祖那儿,和五祖对了几句话,五祖一听,这人有来历。就吩咐他:舂米去。舂米的工作做了八个月,其间经历了许多身心的磨难,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他了。

有来历、有培养前途怎么反倒舂米?因为要想长本事,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行,得干些苦活,使身体健康了,内在的精气神才能充足,精气神饱满,有能量,遇到大的磨难和困难才过得去。身体不行,一点力气也没有,哪能谈得上长本事?

六祖不仅开悟了,而且有修有悟有德,这是干累活干来的呀!六祖舂米八个月舂得很苦,因为六祖个子不高,体重较轻,踩舂米椎压不下去,因此必须在腰间绑块石头才行;此外,还要排除一起做事的和尚的干扰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直干了八个月,吃了很多苦,锻炼出很强的意志力,功夫也就成了。

其实,古人练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都会通过做事情来磨砺身心,只有这样,才能把意志的力量锤炼出来。

笔者的几位老师收徒弟,都喜欢挑选经历过许多事的人,因为这些人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意志的力量比较强,情绪稳定,太极拳的功夫能练得深入扎实。

四、体 悟

如何锤炼悟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以理做意、借假修真。以理做意,就是通过读书(相关的太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来琢磨其中的道理或体悟隐藏在文字里的奥妙,然后用在太极拳功夫的锤炼上(其他任何身心健康方法及学问都情同此理)。借假修真,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通过看不到、摸不着的精神气质的锤炼——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模拟想象的办法)来比喻性地了解它、体察它、感觉它、悟觉它(太极拳之规律的把握),从而逐渐从有为境界过渡到有无境界,从有无境界进入到无为境界,实现太极拳“全体透空,应物自然”的“阶及神明”境界。

五、行 动

我认识的太极拳老前辈中,前面提到的80多岁的唐老是通过自学、自悟等方式而掌握太极真谛的。他把自己体验到的“理”应用到揉手(推手)等实践中,许多太极拳名家都不是他的对手。

此外,笔者的水性太极拳老师,当年跟杨式太极拳名师褚桂亭等学练太极拳的时候,每天练拳七八个小时,后来,自己编创水性太极拳时,每天拳练九遍,这样,内在的太极功夫才积攒出来。

只有用自身的扎扎实实的行动,才能真正触摸到太极拳博大精神的内涵——行动包括理论的揣摩和反复练拳。只有经历“默识揣摩”和拳打千遍的行动,太极拳的真谛才能“其意自现”。

上一篇:香菇:“蘑菇中的皇后” 下一篇:平衡针配合温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