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大学生和她的养老院

时间:2022-04-15 07:29:09

一位女大学生和她的养老院

她是一位女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却对老龄事业情有独钟。为了圆梦,她毅然辞去内地条件优厚的工作,回家乡创办了一座养老院。她的决定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然而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她成功地找到了人生的支点,事业越做越红火。

她叫孔令媛,长了张娃娃脸。别看她模样比实际年龄小,可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做起事来有板有眼,雷厉风行。从小到大,她都是这样,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就一定要付诸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孔令媛上大学时,有一次对上了年纪的父母说:“将来我挣钱养你们。”可父母却说:“不用了,我们将来进养老院。”父母的话给孔令媛带来深深的触动。她也注意到,那些上世纪50年代奔赴新疆的军垦战士们,曾经在望不到边际的沼泽、戈壁上,流血流汗辛苦耕耘,靠着人拉肩扛,开垦出千万亩良田,而如今他们已成批步入老年,应该安享晚年了。于是,她萌发了办养老院的想法,她想:有了养老院,这些建设新疆的功臣就不会因为老了没人照顾而忧愁。可以得到专业护理。度过幸福的晚年。

当她从沈阳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在东北电力设计院谋到了待遇很好的工作,满腔热情地想要在环保方面施展才能的时候,却发现。现实远不是她想像的那样。

她开始感到苦闷:是在内地继续拿一份优厚的工资蹉跎岁月,还是为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打拼?

这时候,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告诉她:“在国外,就像孩子要进幼儿园一样。老人进养老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孔令媛再一次被触动了。

她开始悄悄做准备。只要出差,她都会去看看当地的养老院,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养老院她都去过。工作之余,她还走访了长春市30多家养老院。在考察中,她时而为那些被悉心护理、安度晚年的老人而欣喜,时而为那些住在护理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养老院的老人扼腕叹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己办一家养老院,让那些孤寡病弱的老人有一个家一样的居所,受到最好的照顾和护理。

闲暇时光,她有意无意在纸上涂鸦,画出来的都是她心目中的养老院:整洁的院落,有山有水……她甚至还办了一张护照,打算去德国的养老院考察一番。有人劝她与其大老远的跑到国外,不如就在当地选一家比较好的养老院取经,更符合国情。经过再三考虑,孔令媛毅然决定辞职,到长春市的一家养老院去打工。

消息传来,孔令媛的父母震惊不已:体体面面的工程师不当,六七干元的工资不拿,却去干与自己的专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且前景未卜的养老院?然而孔令媛主意已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父母气得半年都不理她。

“挖来的”养老院副院长

就这样,2007年5月,孔令媛辞去了快满三年的工作,去了长春市的一家养老院打工。她不仅用心学习管理经验,而且经常跑去帮着护理员给老人擦擦洗洗,端屎倒尿,不怕脏不怕累。这一切,都被这家养老院的副院长周漪看在眼里。一位大学生,怎么会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养老院的工作呢?她既感动,又有些不解。

夜深人静之时,心直口快的孔令媛对周院长吐露心声,说出了来养老院打工的真实目的:“新疆的老龄事业还比较落后,我想回去开办一所理念新、服务好的养老院!”49岁的周漪原本是一名外语人才,就是怀着对老龄事业的热爱来养老院工作的。两颗心碰撞在一起,如遇知己。她被孔令媛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决意要帮助孔令媛实现自己的抱负。

“于是,这位养老院的副院长就被我挖来了!别人都说我俩是一对黄金搭档。”孔令媛笑呵呵地说。

凭借对老龄事业的执着追求,孔令媛回到家乡石河子,一边调查当地有哪些类型的养老院,老人喜欢什么样的养老院,一边开始办执照、选址……创业初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并未形成对于老龄事业的认同和重视,孔令媛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往往是冷眼相向、冷嘲热讽。但是,孔令媛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劲儿,她忍着委屈,忍者眼泪,继续奔波劳顿。

2007年8月,在石河子市12小区,孔令媛终于办起了“银龄大家庭老年康复护理院”。不到1个月,这座只有12张床位的养老院就住满了老人。两个月以后,养老院扩大到可容纳45位老人,孔令媛全身心地扑在养老院,以爱心、真心、细心护理着每一位老人,口碑也不胫而走,以至于排队等待人住的老人一度达300多人。

随着社会对老龄事业的日趋重视,政府也积极支持孔令媛办好养老院。石河子市卫生局派5名医护人员进驻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专业的诊疗和咨询,大大减轻了老人家属的负担。

驻院医师冷广平与养老院的护理员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了一幕幕爱心举动,感慨地说:“护理员的工作又苦又累,她们都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就没见她们闲过,老人大小便后马上冲洗,十几个老人住在一个房间里都没有什么怪味。老人喜欢这种像家一样的感觉。”

用爱心唤起更多爱心

孔令媛的行为感动了社会上的很多人。在石河子市政府和刘杰、畅建国等一些慈善家的加盟下,男一座更大规模的养老院2010年10月开业了。2010年12月2目,记者在这座面朝一池碧水的北湖养老院里,看到一群已经人住的老人正在愉快地度过午后时光,他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唱歌,有的在闲聊,还有的在干净的走廊里散步。这里的老人住的都是两人标准间,房里有开阔的大阳台,湖光水色可以尽收眼底。住在这美景如画的地方,老人们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在78岁的戚其荣老人的房间里,一张胸前挂着勋章的女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今年,她因脑梗引起偏瘫,在护理员的照顾下,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她现在已经可以走路了。说起养老院,戚其荣一脸满足的神情:“作为老军垦,我真没想到晚年能住上这么好的养老院,每天感到很快乐。”

护理员拿着指甲刀,过来给81岁的朱振华老人剪指甲。这位身穿紫红色缎面夹袄的老人,表情安详,不知情的人根本想不到她其实是一位五保户,生活拮据,老伴去世,房子漏了,胳膊也摔断了,没钱买药,没人照顾。孔令媛得知情况后把老人接到了养老院,为她治病,给她添置了御寒的衣服。朱振华老人不再为衣食发愁,为病痛忧虑。说起这些事儿来,她忍不住落泪:“我虽然没儿没女,她们待我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一位中年女子提着大包小包来看她的母亲,她感慨地和记者聊了很久。由于工作忙,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85岁的母亲,曾经托朋友帮忙照看,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她曾经去了两家养老院,卫生状况令她不满意。“后来还是住在楼下的邻居推荐我来这里看看,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这里,真的很激动,这里环境好,服务好,我把母亲放在这里很放心。”

孔令媛办的养老院,名气越来越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养老院先后被农八师石河子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命名为“孝心体验基地”,被兵团妇联命名为“兵团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以及农八师巾帼文明示范岗、石河子市团委“青年工作站”等等。每年都有很多志愿者前来,义务为老人理发,帮着包饺子,大扫除,干得不亦乐乎。

养老院的祝福墙上,贴满了温馨的祝福。一位名叫宋晓晨的孩子留下字条:“祝银龄爷爷奶奶天天开开心心。”另一位名叫杨永芳的孩子这样写道:“尊敬的爷爷奶奶,我是你们的孙女,如果有需要,随时可以打电话哦。”孩子还特意留了电话号码。

接下来,孔令媛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她要在四楼开设老年大学,邀请退下来的书画家、戏剧家来给这里的老人上课,让艺术气息遍布养老院。并且,还要邀请心理专家给老人们上心理辅导课。

孔令媛说:“当一个人的梦想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时,就能发挥最大的能量,体现最大的价值。”

上一篇:林国光:年轻有为 你我可以 下一篇:用青春坚守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