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15 05:07: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阅读,在小学教学中,大多的人都会觉得阅读体现在语文科目中,但事实上,阅读贯穿于所有科目的学习、教学。在数学学习中,应用题解答、题目要求、概念等文本内容,以及教师所讲解内容,均需进行阅读理解,在理解数学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学懂数学。本文拟就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方法进行分析。

一、明确小学数学中符号和词汇的含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基本的概念理解外,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较为重要,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解答。在题目中,既有生活常用语,还有部分的专业术语,为此,学生在理解该类词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本身。数学术语的理解取决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即使是生活常用语,但在数学科目中,便可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果小学生不能对日常用语和“数学含义”进行区分,便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垂直”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为与地面或水平面垂直,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这样来理解垂直的定义,便不能掌握垂直的数学概念,在用于几何问题的应用中时,就不能进行较好的解答。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掌握好垂直的基本定义、特点并能够较好地和平行、相交区别,才能较好地理解其在数学中的科学应用。因此,数学阅读,既要理解数学术语,还需学会将日常用语转化为数学语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在做题中,通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阅读句子不够完整,通常阅读一半的句子过后,便按照常规理解进行解题,导致很多错误的出现。

为此,教师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向学生传授良好的、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必须将题目完整地读完;其次,再进行思考,对于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应多读几遍,直至理解为止,很多不理解的数学疑问,经过完整、反复的阅读后,便能豁然开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具有较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在平常的练习和作业中进行渗透,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理解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让学生多读、多想,因为许多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文本中主要的字、词和句需进行必要的批注和圈点,甚至咬文嚼字,才能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对数学概念准确地把握。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需字斟句酌地进行理解。其定义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首先让学生通读完整的句子,并标注重点字词,明确重点的短语为“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其中前两个关键词语为平行的条件,后一个关键词表明,平行是相互之间的,并不是可以分开来看的。如此,结合教师的演示和分析,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其内容。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质疑”阅读和“比较”阅读

让小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数学文本,便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均较为严谨,短小精炼,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文本阅读,较为枯燥,并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应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结合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思维进行质疑、思考的能力,进而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例如,这样一道题的解答:菜场中有一批新鲜的蔬菜,其中青菜占整批蔬菜的30%,萝卜占25%,并且已经知道青菜比萝卜多出500千克,问这批蔬菜的总重量。学生在阅读时,便会有这样的疑问:单位“1”是什么,谁为谁的30%等,对其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揣摩,就可以起到培养学生阅读时找重点,以及敢于质疑和多学多问的好习惯的作用。此外,还需教会学生比较阅读,对文本的差别、纵横联系进行比较,并从中找出重点和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灵活地比较,系统地把握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较好地掌握阅读技巧,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有技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同时结合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对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效地增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竹行小学)

上一篇:以创新教育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下一篇:抱着“缺陷”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