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22-04-14 10:36:08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支农作用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农村金融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了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必要性;重构思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多种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加强协作,从自身改革出发,加强宏观调控,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共创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益、监管有力、运行有效的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有限,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1.大型商业银行农村物理网点缩减,支农作用弱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国有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林毅夫,2003),金融物理网点大幅度缩减,以甘肃省为例,工商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78个减少到2006年的50个;中国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06年的3个;建设银行县辖办事处、分理处由2000年的194个减少到2006年的98个(查祥德、陈秉谱、杨清,2010);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县域网点为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巨减导致其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度降低、支农作用弱化。

2.农村合作性金融自身问题严重,支农作用乏力。一是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县及以下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并,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以2007年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比41.5%,而农业银行县域网点1.31万个,占比仅为10.6%(脱明忠、李煦燕,2009),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导致了过高的均衡价格,金融抑制明显;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多方面问题,产权不清晰、股权设置不合理、硬件设施不配套、内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层次低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水平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惜贷”现象;三是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发展令人担忧。农村合作性金融的这些自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农村商业金融发展缓慢,支农作用微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绝对数量依然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由于规模所限,供给能力远远不足,支农作用微弱。

4.政策性银行政策不合理,支农业务单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局限于政策性信贷,提供政策性信贷的专业机构也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而其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收购,其他诸如对农村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对农业技术研发提供贷款等方面均未涉及,实质上已退化为单一的“粮食银行”,相当于“粮食储备和收购系统”的“出纳员”(白钦先,2006),支农业务单一。

5.其他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支农力度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租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在农村发展迟缓,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抵押物评估不便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离不开农村市场的低收益性,但也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其进入的难度。

(二)非正规金融异常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异常发展,2007年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正规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信用社借款占41.9%,非正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占到了45.9%,可见非正规金融所占农村融资市场份额巨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非正规农村金融无序运行,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缺乏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的管理形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积极型”非正规金融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资金外流数量巨大,非农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缺乏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以工促农的目的难以达到。根据黄季焜、Rozelle和王红玲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最重要渠道。1994-2003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超过8000亿元。2007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大约在12万亿元以上,而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只有5万亿元左右,农村资金净外流有7万亿元左右(马九杰、张永升、李歆,2009),如果再加上通过财政、保险等其他渠道形成的资金外流,则整个农村资金外流的数量将会异常庞大。

(四)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层次低,融资难度大

农民收入水平与文化层次低,金融知识欠缺,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用水平低,信用风险大,在加大自身融资困难的同时也限制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于农民来说,主要的财产有土地使用权、房产、生产性资产等,但这些财产难以变现,也没有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缺少使之成为可抵押物的机制(王志武等,2010),特别是可质押权证在农村来说几乎为零,这加大了农民及农企银行融资的困难。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2.3%,而农业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则更少,农业企业间接融资渠道有限(吴瑕,2010)。

上一篇:马术:最“贵”的奥运项目 下一篇:试析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