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派叙事手法

时间:2022-04-14 03:47:39

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派叙事手法

[摘要] 时间蒙太奇,空间蒙太奇,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聚焦转换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叙事手法 意识流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一位卓越的现代派女作家,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到灯塔去》就是这样典型的一个文本。在这本著作中,她运用了多种叙事学的手法,例如,时间蒙太奇,空间蒙太奇,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多种聚焦变换等等。来揭示人物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纷乱纠葛的情感次序,从而达到她真正地表达生活,还原生活的目的。

一、时间蒙太奇(time montage)的叙事手法

《到灯塔去》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蒙太奇(time montage)叙事手法来处理时间。

时间问题在小说《到灯塔去》中表现为“时间的缺席”(申丹:2005),小说的物理时间长达10年之久,但作者着重着墨的是一个去灯塔的计划但未成行的傍晚和10年后一个实现了去灯塔的夙愿得偿的上午,对“十年”的时间也只是概念的描述,一笔代过。并没有实际的人物经历和大喜大悲的情节错落,仿佛时间是被一下子偷走了,不着痕迹的消失不见了。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把傍晚几小时的活动扩展为近小说的一半的长度,充分给与每个人物足够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展现,多次利用慢写动作来表达内心的交织和复杂。如第五章几乎都是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其中也只有两句话是描写客观事物和她所处的环境的。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伍尔夫把十年的风雨历程,家庭变故,统统略成二十几页,第三部分是在一战结束后的某个上午,拉姆齐先生和莉丽等人意识中对过去的情景地追溯和由此引发的感悟,使得这一个上午的活动又占了小说的五分之二还要多。

时间蒙太奇的应用使得伍尔夫不用改变写作手法而将一个人的意识与另一个人的意识相互对接和跳跃。她对时间问题的巧妙处理恰恰构建了独特的小说叙事结构。《到灯塔去》的情节安排巧妙之处在于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惊人的相似,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场景,外部环境几乎相同,而物是人非,经过十年的洗礼和沧桑变化,两个画面并列出现在同一个文本中。小说的第三部分就是对第一部分每个章节问题疑点的回答。让文本中意识流的破碎和零乱变得系统清晰起来,透视出和谐的气氛。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章中,由于拉姆齐先生坚信明天的天气不会变好,灯塔之行变成为“无稽之谈”.这引起了儿子詹姆斯的不满与憎恨。在第三部分的第十章(倒数第二章)詹姆斯由于掌舵技巧娴熟而受到父亲表扬,他也开始了解。喜欢父亲。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拉姆齐夫人也在餐桌上说第二天要下雨,可能去不了灯塔了。在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章他们最后却成功地到达了灯塔。完成了拉姆齐夫人的夙愿。从以上对比中,读者可以看到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这也便是时间蒙太奇的巧妙之处。拉姆齐先生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过于理智而显得不近人情。拉姆齐夫人则认为情感不应为理智所左右,人们之间通过给予就可以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詹姆斯多年来一直不理解甚至是憎恨他的父亲,而作为画家的莉丽也不能充分了解拉姆齐夫人和她作品的意义,以至于十年也未完成一篇画作。但十年的沧桑巨变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灯塔之行似乎解答了每个人的困惑。拉姆齐先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理性的刻板,而需要温情才能打破他与孩子们之间的隔阂。詹姆斯也原谅了父亲,莉丽也终于了解了拉姆齐夫人的用心而完成画作。从以上的对称情节中可以看出伍尔夫文本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建立在对时间问题的妥善处理上的。

另外小说的第二部分“时光飞逝”的物理时间是十年,拉姆齐夫人以及她的一双儿女都离开了世间,期间发生的战争和慌乱自不必提。作者几笔代过的轻描淡写似乎把一切都淡化和漠视了。事实并非如此。正是这二十五页的简单叙述构成了全局的转折和缓冲,让前后两个部分的对称转变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十年的时间足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任由富于生活经验的人们构建头脑当中的世事变迁,这样的处理比作者把各种史实都具体描述还显得深刻。伍尔夫让时间不是一分一秒的机械行走,而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河流,悄无声息但是不断流淌(申丹:2001)。

二、间接内心独白的叙事方法lindirectinterior monologue)

《到灯塔去》中也利用了间接内心独自的叙事方式。

“内心独白”是把文本中人物角色的各个层次的思维活动都一并呈现给读者的写作手法(杜夏丹:1931)。《尤利西斯》中使用的多是直接的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把角色的心理直接呈现。作者完全退居幕后,对独白不进行加工和解释。这种独白更真实地再现角色,但由于角色的知识背景,语言习惯,思维跳跃等,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没有采取直接内心独白的方案,而是借助间接内心独自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性格。在叙述中,利用第三人称他者来讲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也通过作者的加工和重组后再间接呈现,使得人物角色的言行都具有了连贯性和逻辑性。作者在这里的作用是领读者,导航人,来带领普通读者充分理解人物的言行与思维。

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争吵,分歧,意见不和,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当中:啊,为什么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争论不休?拉姆齐夫人不仅为之叹息。他们太喜欢品头论足了。她的孩子们。他们简直胡说八道,荒唐透顶。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瞿世镜1988:210-211)。

这段话反映了拉姆齐夫人对于她的孩子们都对坦斯利存有偏见而感到反感。除了拉姆齐夫人的思考之外,还包括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拉姆齐夫人不仅为之叹息”,以及全知视角的转换…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种解读对于读者把握拉姆齐夫人这个中心人物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中到灯塔的旅途中,女儿凯姆的有一段内心独白:

凯姆又把她的手指浸在波涛里。她想,原来他们居住的这座岛屿就是这般模样。…她开始给自己编造一个从沉船上死里逃生的故事。她想,我们就这样乘上了一叶轻舟。…她心里在想:为了她不懂得罗盘的方位,她父亲是多么的生气:…(瞿世镜1988:402)

三次插入了“她想”,对于理解凯姆的个性和父女关系是很重要的。凯姆自幼就桀骜 不驯,喜欢奔跑和粗鲁的举止,而且屡遭父亲的痛斥,这些都造成了凯姆对于父亲的感受和自我的放逐。

另外作者还用到了插入语来对发生的对话,情节进行安排和解释。

在第一部分中莉丽曾对班克斯有这样一段内心独自:

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您为科学而生存,不由自主地,在她眼前浮现出了一片片马铃薯的标本:赞扬对您来说是一种侮辱;你真是个宽宏大量.心地纯洁,英勇无畏的人啊!(瞿世镜1988:207)

在这里。“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不由自主地,在她面前浮现出一片片马铃薯标本”就是作者对莉丽内心独白的解释和说明,以便使读者更进~步地了解两个人之间的情愫。

《到灯塔去》整个故事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就是因为伍尔夫娴熟的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才使得整个故事接近完整。脉络清晰。

三、自由联想Ifree association)与空问蒙太奇(space montage)的叙述运用

伍尔夫利用了大量的意识流的写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角色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人或是事情,也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因此也变成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是最困惑的地方(李维屏:1996)。

《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的第五章中,伍尔夫描述的客观事实很清楚,就是给儿子詹姆斯量袜子,以便给灯塔看守人的男孩织袜子时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样简单的动作一两分钟就可以结束。却用了作者四页半去描述,其间的文字大多是自由联想。拉姆齐夫人从窗口看到班克斯先生和莉丽经过,就想着他们要结婚:抬头看到自己的丈夫和他的学生,仰慕者们夸夸其谈:她警告詹姆斯要小心,安静一点,等等,都是插在一个简单动作中的自由联想。这些联想仿佛是没有章法的,但是通读全文后却会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还是很紧密地,也对以后事态的发展打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小事件中作者还用到了空间蒙太奇的用法。三组人物: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班克斯先生和莉丽,拉姆齐先生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它们之间也是对彼此都有着自由联想。自由联想通常与人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解释为什么对拉姆齐夫人和莉丽的文字描述多用到自由联想的方法。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在意外部的自然规律,而且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在她们的心中,生活是杂乱无章而又相得益彰的。

四、多点聚焦转换叙述手段(multiplefocalization)

有谁来叙述故事。或者通过谁的视角把故事呈现在人们面前,谁是聚焦者和被聚焦者,是每个作家在动笔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

《到灯塔去》被传颂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多点聚焦的熟练应用。伍尔夫采用了多点聚焦叙述手法来表现叙述者和人物,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个段落中,不着痕迹的从一个人的内心独自跳转到另一个人的内心独白。

第一部分十七章中的一个段落:

“这是大大的成功”,班克斯先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说道。他细细的品尝了一番。他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重新恢复了。她意识到了这一点(瞿世镜1988;307)。

这里的视角转换可简单的描述为:全能全知叙述者…拉姆齐夫人…班克斯先生…拉姆齐夫人…全能全知叙述者。第一句全知叙述者看到的餐厅情况,听到班克斯先生的赞美。第二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观察感受,副词“细细地”是内聚焦的表达方式,拉姆齐夫人对班克斯先生的关注,以及她想得到肯定的心情。接下来第三句是班克斯先生对美味食物的感受。接着聚焦回到拉姆齐夫人的世界,她感受到了来自班克斯先生的爱慕。最后,全知叙述者总结了这种感受。

由于聚焦方式的经常性转变,造成许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很多的误解。但深入阅读后读者就会发现,作者在每次转换视角的时候,人称和习惯用语都会随之改变,另外还有插入语的运用,例如“她想”,“她思索到”等等。这些都使得语言很有规律性,也很有色彩。

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叙事技巧独特,通过意识流叙事手法的运用,对英国现当代文学的流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到灯塔去》中的各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在空间,时间,内心结构与外部世界的交织中充分展现了人物和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作品成为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上一篇: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 下一篇:理性看待“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