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幼体全人工培育与管理

时间:2022-04-14 03:00:01

海蜇幼体全人工培育与管理

摘要 介绍了海蜇幼体全人工培育技术,包括螅状体的培育与日常管理、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影响因素、蝶状体培育与日常管理等内容,以供广大水产技术人员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海蜇;螅状体培育;蝶状体培育;横裂生殖;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72-02

海蜇(Rhopilema)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属有4个种,分别为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海蜇幼体分为营固着生活的螅状体和营浮游生活的碟状幼体,蝶状体在自然海域经2~3个月生长成为海蜇成体[1]。为缓解海蜇苗种生产和增殖放流压力以及提高海蜇幼体培育的质量和成活率,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在丹东东港、大连庄河、唐山乐亭海蜇苗种场的培育经验,以供同行交流和借鉴。

1 螅状体的培育与日常管理

1.1 螅状体的培育

螅状体培育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适时投饵,二是适量换水,以促进和维持早期螅状体(4触手)正常发育成16触手的后期螅状体[2]。因为早期的螅状体个体较小,其生物饵料主要为个体小于0.2 mm左右的浮游生物。因为培育池中未变态的浮浪幼虫和小型浮游动物可作其前期饵料,所以螅状体培育早期可以不投饵。最佳投喂时间应该控制在螅状体发育至中期螅状体(4触手后期)时,此时开始定时定量投喂孵化后12 h的卤虫无节幼体。2 d投喂1次,每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10倍。投喂后不需要换水。投喂一段时间后,等螅状体发育为后期螅状幼体,具有16个触手时,加大投饵料。

1.2 螅状体的日常管理

全人工培育螅状体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10月,各地因水温不同稍微存在差异。蝶状体培育是在第2年的5―6月开始,2种形态的幼体相隔约7个月,其中有一个越冬保温阶段,在此期间,附着的螅状体将形成足囊,并生殖复制产生新的小螅状体,因此这个阶段的日常管理至关重要[3]。

日常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控制光照强度,尽量保持室内黑暗或者弱光,防止杂藻等敌害在附苗板上大量繁殖生长,影响螅状幼体成活率和足囊的生殖。保持低温,螅状体适应低温生活,长期生活于10 ℃以上时会出现畸形,培育温度一般控制在冰点至10 ℃,越冬期间尽量保持池中水不结冰[4]。二是适时投饵和换水,投喂频次及投饵量依水温而定。一般在4 ℃以下可不投喂或1个月投喂1次;5~10 ℃时每7 d投喂1次,10~15 ℃时每7 d投喂2次。卤虫幼体投喂时要确保无卵壳及死亡个体混入,具体投喂量根据观察适当调整。在越冬前,随水温降低,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一般每次投喂后换水30%~50%,越冬期间由于水温接近冰点,可以不换水。有必要时,可通过及时补水来保持水质和水温。换水时严防敌害进入池中,对螅状体越冬构成威胁,对进水要进行严格沉淀和过滤;此外要防止养殖池渗漏,螅状体长时间的干露会影响其成活;越冬期间应控制充气量,一般情况下可间断性充气(充氧1 h,停氧2 h),定期测定水中溶解氧和各种形式的氮含量,密切注意水温和盐度变化情况。

2 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影响因素

2.1 水温变化对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影响

后期螅状体发生横裂生殖是产生蝶状体的重要环节,此过程受水温影响最大。经过冬季低温环境,当水温上升至10~15 ℃时,螅状体开始发生横裂生殖。在自然水温环境下,横裂生殖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而且释放碟状体的时间不集中,春季自然水温上升至10 ℃左右时开始出现横裂体,15 ℃以上释放碟状体。同一个体可重复横裂生殖7~15次,首次横裂生殖常产生5~15个碟状体。随着横裂生殖重复发生,每次形成的碟状体数量逐渐减少。碟状体的平均产生周期一般为1~4 d,2次横裂生殖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0 d左右。具体时间应以生产实际情况为准。适时控制水温可有效获得更多的横裂体[5]。

2.2 光照和营养对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影响

黑暗条件有利于提高螅状体的成活率,但也是抑制横裂生殖的重要因素。在生产中为了既保持螅状体幼体有较高的成活率,又能有较高的横裂生殖发生率,在螅状体越冬后,应逐渐解除黑暗条件,置于室内自然光照下培养。此外,营养条件也是影响螅状体生长和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不同大小及长度的螅状体产生横裂的次数和释放碟状体的数量不同,营养供给充足的螅状体(个体特别大)最多可产生13~15个碟状体,而且产生的蝶状体的成活率也很高。

3 碟状体的培育与日常管理

3.1 控制水温和盐度

4―5月,随水温的升高,螅状体集中进行横裂生殖,使碟状体在15~20 ℃的最适水温中生长发育。经10 d左右的重点培育,伞径可达1 cm左右。初生碟状体到稚蜇阶段适盐范围为10‰~33‰,其生长发育的最适盐度为14‰~26‰,具有偏向于低盐的特点。集于以上特点,密切关注水温及盐度的变化。通过及时换水来达到或接近碟状体的生长和发育的最适温度和盐度范围。

3.2 及时投喂饵料

随着碟状体的快速生长及游泳速度的加快,对饵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时应加大投饵量,及时进行定量、定点投喂。一般情况下伞径2~6 mm的碟状体每天投喂1~2次,每次投喂量为蝶状体的15~25倍,伞径6~10 mm的蝶状体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量为蝶状体的20~30倍,伞径10~15 mm的稚蜇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量为稚蜇的25~35倍[6]。具体投喂量及频次依据观察结果进行适当调节,饥饿状态下的海蜇幼体伞部颜色呈现苍白色,饱食状态下的幼体呈现红褐色。

3.3 适时吸底、分池和倒池

在海蜇幼体的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新鲜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碟状体的活动能力增强和范围的扩大,其残饵及排泄物也随之增多。初期碟状体个体较小,不宜倒池,可以通过吸底来确保水质[7]。一般情况下,3 d吸底1次。当碟状体释放的密度达到约1万个/m3时,移走螅状体附着基到另外的池中进行再释放。如果释放量过大,会影响蝶状体生长,此时应及时分池处理,分池应在移出附着基后不久进行,虹吸分池之后各池及时加注新水。随着幼体的增长,残饵及排泄物在水底层大量积累,此时可通过倒池来彻底解决水质恶化问题。倒池采用浓缩法收集,弃除死亡和受损个体后将体格健壮的个体放入新池继续培养。

3.4 有效控制充气量

初生碟状体由于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完全,游动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会经常沉降于池底生活,此时必须搅动水体。一般采用全天充气,助推其游泳、摄食和生长。到蝶状体中后期,应避免充气过大而产生气泡进入幼体伞部影响其浮游与沉降[8-11]。一般可用筛绢将气石包裹,防止幼体误食气泡产生气泡病。当蝶状体出现气泡病时,应及时用手小心将幼体翻转过来使伞部朝上,轻轻挤压使气泡溢出。

蝶状体日常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防水温及盐度的巨大变化,以防止出现畸形横裂体及脱板现象;严格进行跟踪投饵,防止碟状体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卤虫无节幼体要求保质保量,投喂前最好进行营养强化;应及时吸底或倒池,吸底要尽量不留死角,倒池操作要轻要快,防止产生畸形;根据蝶状体培育密度及时控制螅状体单位水体的释放量[8-9]。

4 结语

总之,海蜇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幼体的日常管理,保持培育期间水质的稳定和饵料的充足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在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协助下,利用其开发的“海旺-I号”天然高活性复合饵料强化卤虫无节幼体,使卤虫的营养价值得到了增强,从而使海蜇幼体的品质和养殖成活率大大提高,生产厂家获得了喜人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洪惠馨,林利民,张士美.中国海域钵水母类分类的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85(2):7-15.

[2] 丁耕芜,陈介康.海蜇的生活史[J].水产学报,1981,5(2):93-102.

[3] 刘海映,王文波,李培军.辽宁黄海北部沿海海蜇资源衰败原因的初步探讨[J].水产科学,1992,11(10):26-29.

[4] 陈介康,丁耕芜.温度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J].动物学报,1983,29(3):195-206.

[5] 陈介康,丁耕芜,刘春洋.营养条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J].水产学报,1985,9(4):321-329.

[6] 李晓东,刘铁刚,张长新.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3,22(3):4-6.

[7] 李培军,谭克非,叶昌臣.辽东湾海蜇生长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8,12(3):243-250.

[8] 郭平,刘春洋,鲁男.海蜇早期螅状体的研究[J].水产科学,1987,6(3):10-13.

[9] 陈炜,蒋双.海蜇螅状体和蝶状体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J].水产科学,1995,14(2):14-16

[10] 鲁媛媛,白海锋,刘麟菲,等.海蜇苗种中间暂养方式对其成活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3(9):7-9.

[11] 鲁媛媛,白海锋,李晓光,等.海蜇苗种放养规格对其成活及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2(9):9-11.

上一篇:响应曲面法优化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 下一篇:清水河上游农用机井涌砂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