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鸡规模养殖

时间:2022-04-14 02:09:48

藏香鸡规模养殖

摘 要:现在很多养藏香鸡的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因为换气制度不合理,导致藏香鸡舍内的藏香鸡群经常因为藏香鸡粪酵解和呼吸等原因,在舍内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比如: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等。到了冬季,饲养管理期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很多养殖户只知道追求保温,根本无暇顾及好通风间的关系,导致藏香鸡舍内空气质量严重恶化,藏香鸡感染病频发。所以说。必须要根据藏香鸡舍的实际情况来设定通风换气工作的安排。

关键词:藏香鸡;规模;项目

中图分类号:S8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75

实现精准扶贫,在调查时抓实摸底,认清问题根源,找准“贫根”。本文也是以规模养藏香鸡作为扶贫的重要对象,对藏香鸡规模养殖管理技术要点做出阐述汇总,以供其他人参考和借鉴。

1 进雏前准备

藏香鸡养殖要坚持全进全出,每次在藏香鸡出栏后,要对粪便及时处理,集中处理。事后要清理墙壁、地面,再用水冲洗一遍,确保养殖环境干净卫生。等到地面墙壁干燥后,再用热烧碱或石灰水,进行全方位消毒。包括那些使用过的食槽、水槽等,都要定期清洁。待干燥后,用消毒液比如苏儿溶液或其他消毒药剂彻底消毒。最后才能把藏香鸡放入藏香鸡舍。在消毒后,必须要空舍1~2周,另外在进雏前2~3d内,可在藏香鸡舍考虑用高锰酸钾(用10g/m?)和福尔马林(用20ml/m?)的混合液,再加10ml水进行熏蒸消毒处理。如果在上批藏香鸡群中有出现感染病传染病,就需要同时用3倍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打开门窗,等所有的消毒味消散尽后,就可以安排进雏了。在安排妥当消毒工作的同时,还要检查供水供电这些常用设施、另外准备好垫料、饲料以及常用药品。做好升温工作,保证藏香鸡舍内的温度控制在33~35℃之内。

2 做好接雏工作

从运雏箱内待运藏香鸡舍前,需要将其静置1~2h,等到箱内温度比较接近于鸡舍温度时,就可以把雏鸡箱内的雏鸡放出,如果不这么做而致使箱内外温度差太大,会使雏鸡造成温度不适进而诱发病患。雏鸡进如藏香鸡舍后的3~4h内便可安排雏藏香鸡首次饮水。在雏鸡饮水的同时,可在水中同时加入高锰酸钾浓度0.01%,或开食补盐液浓度1%、或葡萄糖浓度5%,或直接加入多种维生素。混水的掺杂必须保证干净清洁,最好是使用温开水,并把温度控制在30℃、这样防病效果会更好一些。在补水1~3h后、就可以给雏鸡开食了。

3 加强管理

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到位:做到加料、给水到位;合理的光照制度;合理的湿温度;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及合理的换气制度。提供营养全价的正规饲料,补料给水要及时,还要每天根据气候、日龄变化等,作出适当调整,类似于暴饮暴食的问题一定要避免。这种安排既能刺激藏香鸡群的食欲,还可以保障饲料的洁净卫生,减少浪费饲料现象。

光照制度的合理化要求,按照先强后弱的原则。在藏香鸡七八龄之内的光照需要每天维持在23h,逐流减少直至最后使用自然光即可。光照的强度,在1~l4日龄内,每20m2,用1只60W白炽灯。等15日龄之后,每20m2,用1只40W白炽灯。

4 技术培训

藏香鸡养殖技术培训需要定期举办,这样可以提高对藏香鸡的养殖技术。专业培训人员要对藏香鸡的日常喂食、健康养殖环境、疾病防控和藏香鸡放养注意事项及未来的藏香鸡生产模式做出一整套详细的讲解。从林下养鸡场所选址、品种选择、鸡舍建造、雏鸡保温、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农户对藏香鸡养殖技术有深入的了解,为脱贫致富积累宝贵经验;培训人员要带领农户对《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动物防疫法》等跟养殖鸡法律进行学习,重点学习养殖、调运和销售等系统,增强养殖人员的法律意识,各养殖户也必须要认清时下的市场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养殖。

5 疾病防治

同一日龄的雏藏香鸡最好进入同一藏香鸡场、如果说饲养的规模比较大,也最好安排在不超过1周日龄的藏香鸡进雏,这样利于对藏香鸡舍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疫病的传播甚至交叉感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疫病情况指定一套免疫程序,主要为了应对灾害较大的离流感、藏香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时要严格审查,挑选正规厂家的合格疫苗、在正确的免疫时段按规定严格操作,实现最佳免疫效果。定期进行清洁工作。饮水机的料桶要每周消毒1次,藏香鸡舍每周要消毒1次,周围的环境也要时常用生石灰进行消毒。进入藏香鸡场的车辆人员也要经过消毒。尽量不要让其他鸡场的饲养人员进入自己的藏香鸡场。根据藏香鸡的自身条件以及外部气候突变、饲养条件等,应定时补充维生素或是选用可靠的抗菌药物。通过预防性投药以便减少各种强烈的外部应激,保障藏香鸡的正常养殖生长。预防用药在用药3~5d后停3~4d,可以预防药物中毒产生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邵永君.高寒山区冬暖棚饲养蛋鸡试验[J].中国家禽,2001(2).

上一篇: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