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新授课“讲”的艺术

时间:2022-04-14 11:52:05

略谈历史新授课“讲”的艺术

这些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中学历史课视频片段,并迅速走红。而上课的这位历史老师袁腾飞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而此前藉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易中天也早已红遍大江南北。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二人之所以走红,除了有渊博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深谙“讲”的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新学期开学在即,又有许多的新人要担负起历史教学任务,故此,笔者不揣浅陋,就历史新授课“讲”的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讲”的结构与表达设计

教案是教师讲课的“脚本”。一节能出彩的好课,首先得写出一个好教案。虽然“讲”的内容基本固定,但“讲”的结构与形式是不固定,可设计的。围绕着服务于内容,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有所思,有所得的目标,根据内容作精心设计。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头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新颖别致的导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形式上来说,导课可诗歌,可故事典故,可名言警句,可名画名作,也可当前时事。

其次正课的讲述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此外还应依据内容精心设计几个“课眼”。所谓“课眼”指历史课中扣人心弦的点睛之笔。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起伏变化的,教师在上课时每七八分钟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个“课眼”。一节课有了四五个这样的“课眼”,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把课不断推向“高潮”。

最后要精心设计巩固小结。这一环节最易为新教师所忽略,往往因时间不够、认识偏差而省略。小结不应是简单复述本节梗概,而是其内容的升华。小结的思路要精心设计,或归纳特点,或比较异同,或理清网络结构,或授以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二、“讲”的语言选择

如开篇说的袁、易二人“走红”,语言功夫了得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节深受欢迎的好历史课,除了要精心进行“讲”的结构与表达设计,还必须精心选择表达语言。

首先,语言要准确。历史是一门科学,其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明确的。因此教学中一定少用诸如“从前”、“大概”、“或许”等模糊语言,自己不清楚的要查证清楚,一时不能查证的干脆不说,以免以讹传讹。

其次,语言要简洁易懂。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精炼,力求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所谓“善言者寡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弄清本质,遇到教材中生僻的语句,要尽量口语化、打比方,如易中天就把曹操第一个官职洛阳县北部尉,说成“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第三,语言要幽默诙谐。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听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教师讲课时往往是其乐融融,兴味无穷;而在听学识浅陋、口才较差的教师讲课时,则会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最后,善用体态语言。体态语主要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的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体态语言运用得好,可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课时,讲到1947年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时,可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学生一看即明。

三、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避免“娱乐化”。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但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而忘掉历史的“求真”要求,将课堂“娱乐化”。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讲大禹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除了一心治水外,还因为在外有“二奶”,这样的现象是绝不可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

第二避免“口头禅”等不良语言毛病。如频繁使用“这个”、“那个”、“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语,同一句话老要重复两遍的双语症;语速失调:讲话过急或讲话拖沓,语流无间歇,上气不接下气等;语音不清:后半句话音弱化以至消失;语流阻滞:讲话不流畅,时有卡壳现象;语调沉闷:讲话老是一个调,一种节奏;语脉混乱:颠三倒四,讲话跑题等。

第三避免“一讲到底”。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学生心智的启迪是不能由教师“填鸭式”的“一讲到底”而获得,而是教师恰到好处的“讲”与学生的“学思”相结合得到的。因此,老师的“讲”除了释疑,更多的应是设疑导思,是要紧处的“启”,使学生“生疑”,自我“索解”。学生的能力就在这个“生疑索解”的过程中形成。

上一篇:谈对物理过程分析的教学指导 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