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正本

时间:2022-04-14 09:56:39

要过年了。过年,是中国人的习俗,即使世道不好,百业萧条,年还是要过的。年是一关,日子再难窘,也希望过个好年。不论好歹,总期待年关过后,日子会好过些。如朱淑真《除夜》诗所说:“爆竹声中腊已残,酴苏酒暖烛光寒,朦咙晓色笼春色,便觉春光不一般。”年前年后光景不同,端的是年年难过年年过了。

最近些年,社会变得太快,人情薄了,年味也淡了,我也随俗,懒得再厨下周旋,仅治一品锅配以腊味数种,凑合着过年了。的确现在不兴过年了,但主持中馈的主妇,平时上班,到时也不得不虚晃一招,到市场买些现成的菜肴回来应景。这几年时兴的“佛跳墙”装罐出售,有汤有菜,热透上桌围而食之,算是过团圆年了。不仅市场有现成的“佛跳墙”,各大观光饭店也推出各式的“佛跳墙”,有药膳佛跳墙、养生滋补佛跳墙、九华佛跳墙、鱼翅佛跳墙,名目繁多,售价惊人,一罐售价竟至两万五千元,就不是我们小民可以染指的了。

这些名目不同的“佛跳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有不同的制法。并且各有神奇的渊源所自,有的说远溯源于唐代,有的则说是道地的本土佳肴。一切事物都可以本土化,唯独饮食一道,不可自我设限,截断其源流,而说起自我民我土。“佛跳墙”一味,犹复如此。所以,该对“佛跳墙”作一次正本清源的解说。

“佛跳墙”是福州佳肴,兴于清朝光绪年间,初名“坛烧八宝”,后易名“福寿全”,最后称“佛跳墙”。由创办“聚春园”的郑春发推广而流传。

至于“佛跳墙”的由来,一般都说是庙里的小和尚偷吃肉,被老和尚发现,小和尚一时情急,抱着肉坛子跳墙而出,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福州新妇过门,有“试厨”的习俗,以验其将来主持中馈的功夫。相传有一个在家娇生惯养的新妇,从不近庖厨,临嫁,其母将各种材料以荷叶包裹,并告知不同的烹调方法。但待新妇下厨,却丢了方子,一时情急,将所有的材料置于酒坛中,上覆荷叶扎口,文火慢炖。菜成启坛,香气四溢,深获翁姑的欢心,于是有了后来的“佛跳墙”。

不过,郑春发的徒弟强祖淦所说,较为可靠。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官银局的长官,在家宴请布政司杨莲,长官的夫人是浙江人,为烹饪的高手,以鸡、鸭、猪肉置于绍兴酒坛中煨制成肴,布政司杨莲吃了赞不绝口,回到衙内,要掌厨的郑春发如法调制,几经试验,总不是那种味道。于是杨莲亲自带郑春发到官银局长官家中,向那位官夫人请教,回来后,郑春发在主料里又增加鲍参翅肚,味道甚于官银局的。

郑春发13岁习艺,后更去京、沪、苏、杭遍访名师,学得一身好手艺,辞厨后,自立门户,开设“三友斋菜馆”,后更名“聚春园”。承办布政、按察、粮道、盐道等官府宴席,供应此菜。初名“坛烧八宝”,后来继续充实材料,主料增至二十种,辅料十余种,并换了个吉祥的名字,称为“福寿全”。一日,几个秀才到“聚春园”聚饮,堂倌捧来一个酒坛置于桌上,坛盖启开,满室飘香,秀才们闻香陶醉,下箸更是拍案叫绝,其中一个秀才吟诗一首,内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因而更名“佛跳墙”。而且“福寿全”与“佛跳墙”,在福州话的发音是相近的。

制“佛跳墙”取绍兴酒坛,加清水置微火热透,倾去。坛底置一小竹箅,先将煮过的鸡、鸭、羊肘、猪蹄尖、猪肚、鸭肫等置于其上,然后鱼翅、干贝、鲍鱼、火腿,用纱布包成长形,置入坛中,其上置花菇、冬笋、白萝卜球后,倾入绍兴酒与鸡汤,坛口封以荷叶,上覆一小碗,置于炭火上,小火煨两小时,启盖,置入刺参、蹄筋、鱼唇、鱼肚,立即封坛,再煨一小时,上菜时,将坛中菜肴倒入盆中,卤妥的蛋置于其旁,配以小菜糖酣萝卜、麦花鲍鱼脯、酒醉香螺片、香糟醉鸡、火腿拌菜心、香菇扒豆苗等,就凑成一席地道的福州“佛跳墙宴”了。

上一篇:红楼梦里的养生美食――黛玉咳嗽吃燕窝 下一篇:常见病食疗――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