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一路,其生也悲

时间:2022-04-14 05:58:20

【前言】泪洒一路,其生也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为友情而流泪。第十一回写王熙凤探望病重的好友秦可卿,前后两次写到“她眼圈红了”,不仅如此,为了不使秦氏伤心,她还劝说宝玉“不要婆婆妈妈”,以此安慰秦氏。第十四回写秦氏死后,凤姐“一见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接着又在灵前坐下放声大哭”。在...

摘 要: 在很多人眼里,王熙凤是一个无情无意、心狠手辣、笑里藏刀的反面人物。这一评价不但把王熙凤排除在悲剧人物之外,而且几乎使她与“哭”字绝缘。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在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哭的次数是仅次于前世欠着泪债的林黛玉的。一个已被很多人视为“十恶不赦”的人,为何竟会流下这么多的泪珠儿?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从王熙凤的真情、悔恨以及她对命运的哭诉这三个方面探讨她的“哭”“泪”与其命运悲剧性的必然联系,得出同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一样,王熙凤的毁灭,也同样属于悲剧的结论。

关键词: 王熙凤 哭 命运 悲剧性

历来对《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探讨时,王熙凤往往作为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于她的毁灭,很多人以“罪有应得”一言蔽之。在他们看来,《红楼梦》中人物命运有悲剧性的主要是宝钗、黛玉等这些大观园中纯情女子,而“心狠手辣”的凤辣子的死并不能产生悲剧性,然而王熙凤却正是这样的典型。正如作者曹雪芹在薄命司中对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句判词一开始就预示了凤姐未来的命运,而其中一个“哭”字则更为王熙凤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阴影。

一、为真情而哭

在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哭的次数仅次于前世欠着泪债的林黛玉,不仅如此,王熙凤为真情所打动而哭的描写在作品中有很多。而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这为真情而流下的眼泪往往可以洗刷掉一些她的反面色彩,以一种净化了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为友情而流泪。第十一回写王熙凤探望病重的好友秦可卿,前后两次写到“她眼圈红了”,不仅如此,为了不使秦氏伤心,她还劝说宝玉“不要婆婆妈妈”,以此安慰秦氏。第十四回写秦氏死后,凤姐“一见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接着又在灵前坐下放声大哭”。在贾府中,秦可卿可以说是王熙凤为数不多的好友知己之一,在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同贾府上上下下、仆从老少一样悲号痛哭,她那“恰似断线之泪珠”完全出于真情真意。

为亲情而流泪。巧姐这一形象在整部作品中描写并不多。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描写,更多的都着力描写王熙凤对巧姐强烈、深挚、无私的母爱。第二十一回写巧姐病了,凤姐“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奶丫头亲近人等裁衣”。这里的“登时”“一面……一面……”都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真情。特别是在她临终前,为了巧姐她几次呜呜咽咽地哭,还悲咽着嘱托刘姥姥:“我的巧姐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这是凤姐作为一个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倾泻的拳拳母爱。

如果说王熙凤对友人、对亲人所流的真情泪完全是出于“人之常情、理所当然”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统治者,她与平儿这样的被统治者之间所结下的“素日之情”就不能不说是其真情流露的最好体现了。平儿是大观园中的一个纯情女子,她为人正派周到,善良温柔,在整个贾府中也只有她真正了解、理解被他人称之为“笑里藏刀的凤辣子”。在第五十一回中凤姐笑道:“所以知道我的心的,也就是她还知三分罢了。”一个“三分”表明了王熙凤与平儿已结下了不同一般的情谊。在第四十回中,凤姐泼辣,妒心大发,打了平儿,但事后,她又“自惭昨日酒吃多了,不念素日之情,浮躁起来,听了旁人的话,无故给平儿无脸”,于是又“惭愧”又“心酸”,不由得“落下泪来”。固然从整部作品来看,在王熙凤理家的过程中平儿可谓是其“左右臂”,但在此,我们却很难讲凤姐的认错是假的。第六十一回写道:“那些与五儿母亲不和的人,惟恐次日有变,大家先起了个大清早,都悄悄的来买平儿,一面送东西,一面又奉承他办事简断……”平儿作为一个丫头,其权力竟如此大,可见她与王熙凤不同于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凤姐势衰后,曾多次流泪向平儿诉苦衷并嘱托后事,为了凤姐的病,平儿也多次流泪,并求贾琏为凤姐请大夫。一个“奶奶”“主子”竟能与一个“妾”“丫头”相依相伴,吐露衷肠,况且还是与平儿这样正派善良的痴情女子,这便从侧面反衬出王熙凤善的一面。

不仅如此,王熙凤有时还不乏同情心。如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凤姐听说刘姥姥还没吃早饭,便“忙命快传饭”,后来不但拿来了银两,还把“坐车的钱给了”。这些除了说明她做事周密外,还表明她富有同情心。在一一三回中,刘姥姥也说:“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尽管只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但从中我们看到王熙凤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狠心人。丫环司棋是对立派系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儿,但当王熙凤听说她和情人双双殉情时,很“诧异”,说道:“怪可怜见的”,并派人张罗后事。显然她对司棋这个烈性女子是赞叹、同情的。这和“正统派”王夫人对金钏儿、晴雯等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此类有关王熙凤真情流露的描写在作品中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对王熙凤毁灭的态度也应该有所改变。

尽管王熙凤是贾府的“当家人”,是有相当权力的统治者,但是她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论是她的友情、亲情,还是对他人的同情心,都是她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真情流露,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也正是由于这种人之常情才使她与其他人之间能够产生感情相契,产生共鸣。因此,一旦当她遭受到毁灭时,就必然会在其他人心理上造成震动、惋惜和同情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即属于悲剧性震撼。

二、因悔恨而流泪

王熙凤的毒辣确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她因此而流下的悔恨之泪也并不少。特别是在她生命的后期,精神上的恐惧和忏悔笼罩了她整个后半生。尽管这悔恨为时已晚,但这悔恨之泪至少为她的毁灭奠定了悲剧性的基石。同宝钗、黛玉等大观园中的纯情女子一样,王熙凤的毁灭不仅仅是其肉体上的毁灭,更重要的是其精神的毁灭。不同的只是她的精神毁灭包含着更多的悔恨因素而已,但这同样属于悲剧。

其实,王熙凤对自己在贾府的不利处境早有所悟。在第五十五回中,她就明确地对平儿说:“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在探春理家时,她已有所悟:“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毒行了,也该抽回退步,回头看看,再要穷追苦克人恨极了,暗地里笑里藏刀。”在第九十三回匿名帖事件中,她心虚地一听“馒头庵”三字就给“唬怔了”,一句话“没说出来,急火上攻,眼前发晕”,便“歪倒了”,两只眼却只是“发怔”。作为贾府中的女强人,王熙凤见的大事,做的大事也不少,何曾为这三个字而吓得“魂飞胆战”。正如书中所说的:她“心虚”。若她没有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有所悟,她为何心虚,又怎会歪倒下去呢?尽管这是其精神上的恐惧所致,但是与其平时的“豪爽”相比,不能不说是她有所悔恨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一百零五回写贾府被抄,“独见凤姐先前圆睁两眼听着,后来一仰身栽倒在地下”。事后,她流着泪对平儿说:“虽说事是外头闹气,我不放账,也没有我的事,我还恍惚听见珍大爷的事,说是抢占良民妻子为妾,不从逼死,有个姓张的在里头,你想想还有谁?要是这件事审出来,咱们二爷是脱不了的,我那时怎么见人呢?我要立刻就死……”在此,已把王熙凤的恐惧与悔恨表现得剔透淋漓。假若没有强烈的悔恨之心,她又何以能再次栽倒在地下,又怎能想到一死了之呢?尽管贾府被抄,王熙凤罪责难逃,但是贾母偕同王大夫还是去探望她,这使本已懊悔不已的王熙凤更是“满心惭愧”,她含着泪说道:“这样把我当人,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说着又悲咽。在这里王熙凤的泪不仅仅是因为贾府的权威对她的安慰而感动的泪,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理家人而忏悔的泪。如果说在此之前她只是在内心自我忏悔,只是对自己的知己表明忏悔之意,那么在此王熙凤就已经大胆地当面向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忏悔。尽管这悔恨之泪中不免包含有她对自己地位今非昔比的感叹,但是在此,她的泪水中更多的成分是悔恨。作为一个当家人,她此时的忏悔可以说是虔诚的。在一零七回中,她哭着对贾母说道:“请老太太放心,若是我的病托着老太太的福好了,我情愿当一个粗使丫头。”这是一个忏悔者之言,不仅连“老太太听得她说的伤心,不免掉下泪”,就连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被她此时的真诚打动了。因为这里不仅仅包含着王熙凤强烈的悔恨之心,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她想重新做人,想重整家业”的决心。也正是因为有所悔,她才想重新开始,才会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在此我们对凤姐已多了几分同情,少了几分憎恨。

除了对贾府整个大家庭的忏悔之外,王熙凤对于她所造成的人的悲剧也悔恨万分。特别是尤二姐的死可以说始终吞噬着她的心。在一一三回中,王熙凤在梦幻中看见尤二姐来看她,便恍恍惚惚地说道:“我如今也后悔我的心忒窄了,妹妹不念旧恶,还来看我。”这里的“后悔”、“妹妹”、“旧恶”不但字字皆悔意,而且隐含着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她渴望与尤二姐和解。库勒说过:“对一桩已犯的罪行痛恨绝望,只是表明道德法则的威力发生作用不过较晚,但并不是较弱……”①正是这种“不是较弱”的威力使王熙凤陷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之中。尽管她悔恨自己的过去,也决心重新做人,但是对于她的悔恨,她的决心,现实却连一点悔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给她。对于这样一个有悔过之心,但终究还是被毁灭的人,其命运不能不说是悲剧性的。

三、为命运而哭诉

在贾府中,王熙凤被称为:“男人万不及一”的凤辣子。她的才,她的智,她的勇,她的谋,常人望尘莫及。然而这样一个统治阶级的女强人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毁灭的既定命运的原因何在?除了她自己的因素外,我们同样还可从她的泪中寻找到答案。

寒心之泪。正如曹雪芹的判词中所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虽然贾琏刚开始对凤姐是百依百顺的,但是随着贾府的衰落、凤姐的独断以及她在贾府中地位的下降,贾琏对于王熙凤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开始的纵到忍再到最后的厌,这正是王熙凤悲剧命运发展的真实写照。第二十回中,贾琏对平儿说:“你不用怕她,等我性子上来,把这个醋坛子打个稀烂,她才认得我呢!”“多早晚都死在我手里呢!”这是一个丈夫对自己的妻子所说的话,这样的话怎能不令人胆颤,不令人寒心呢?这已预示着凤姐的悲惨下场。在第四十四回中,贾琏竟发展至公然地“拔剑要杀凤姐”。凤姐病重时,贾琏几次打岔把她“气的干咽”。在一零一回中,平儿要贾琏给凤姐请个大夫,贾琏却无情无义地啐道:“呸!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她呢?”凤姐听了,“虽不言语,那眼泪却直流”。作为一个常人,面对一个即使与自己毫无关系而病在床榻的人,他也可能产生恻隐之心,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而贾琏作为一个丈夫,在妻子生命垂危之际却说出即使是与他毫无关系的人听了也会战栗的话,更别提作为妻子的凤姐会寒心而流泪了。在一一三回中也写道:“又想着邢王二夫人回家几日,只打发人来问问,并不亲身来看,凤姐心理更加悲苦,贾琏回来也没有一句贴心话,凤姐此时只求速死。”此时的凤姐可谓是尝尽了世态炎凉,众叛亲离的滋味,不求死,她又能如何呢?

在此,有人会说,贾琏对凤姐态度的转变是由于凤姐平时对他过于苛刻。但仔细想来,这并不是出于凤姐的本意。故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封建观念沉重地压在凤姐的心上,“无子”的心病如阴影般笼罩着她。这些都造成了她在对贾琏关系上的极度敏感。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她确实工于心计,但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性,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是我们应予以理解的。更进一步地思考,难道凤姐在婚姻问题上对贾琏的“苟刻”不能引起我们对封建社会女性更深层的认识吗?凤姐对贾琏的“苟刻”与严格遵守封建夫权制度、忍辱负重、不辞辛劳为自己的丈夫纳妾的邢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并不是说凤姐的思想有多么进步,但至少说明了她的思想中已有了一些叛逆的成分。

尽管凤姐毒辣,特别是尤二姐的悲剧,她是“主谋犯”,但是贾琏和整个封建社会是逃脱不了造成凤姐悲剧性命运的罪责的。首先,贾琏的所作所为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谁从小儿不是这么过来的”。况且,贾琏不是因为有了秋桐就把在“二姐身上的心也淡了”的话,二姐又怎能断然走上轻生之路。因此,王熙凤不仅是一个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整个封建社会迫害妇女的受害者。从她所流出的寒心之泪来说,她的命运难道不比尤二姐更富悲剧色彩吗?

冤屈之泪。王熙凤是贾府的“当家人”,但她首先是邢氏的“儿媳”,这决定了她不但逃脱不了夫权对她的压迫,而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特别是在贾府两房的明争暗斗中王熙凤特定的身份决定了她必定是一个受害者。在第七十回中写道:“邢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贾母冷淡了她,且前日南安太妃来贾母又单令探春出来,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使教唆的邢夫人着实的憎恶凤姐。”于是邢夫人有意借着两个老婆子的事,“当众给凤姐没脸”,使凤姐又羞又气,“一时抓不着头脑,憋得脸紫涨,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得一阵灰心,滚下泪来”。正如平儿所说的:“纵然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心终久是回到那屋里去的。”不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信任,一回“那边屋里”,王熙凤就和任何媳妇一样,都逃脱不了受婆婆驾驭和制约的命运。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这也是她命运悲剧的一个宿命原因。

除了封建夫权、礼教对她的束缚外,在贾府这个庞杂的大家庭内,王熙凤也承受着很多不明之冤。王熙凤是以她的精明能干、聪明睿智而登上贾府的“当家人”的宝座的,但是对她不满的人也为数不少。在第五十五回中写道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吃酒玩的工夫都没有了。”王熙凤也曾亲口对平儿说:“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在老虎背上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儿的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有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里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节省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由此可见,凤姐尽管精明过人,尽管想为贾府尽心尽力,但在理家上仍有难言之隐,仍有不被人理解之处。特别是在一一零回写道:“贾府上下都抱怨凤姐对老太太的事不用心。”众人道:“从前奶奶在东府里还是署事要打要骂,怎么这样锋利?谁敢不依?如今这些姑娘们都压不住了?”不但下人如此,连一向对凤姐信任、放心的王夫人也怪罪起她来了,凤姐却只能是“不敢再言,只得含悲忍泣的出来。一肚子委屈,无处诉”。

所谓“人言可畏”。在贾府衰亡的过程中,王熙凤经受着一次次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打击,然而把王熙凤打倒在地的最后一棒却是“二奶奶躲到哪里受用去了”,一句话说得王熙凤“口吐鲜血,坐倒在地”。正如李纨所说:“可怜凤丫头闹了几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只怕保不住脸了。”其实在贾府这个庞杂的大家庭内,从头至尾始终忙忙碌碌为贾府操心办事的人,不是贾母,不是贾政,也不是王大夫这些凌驾于凤姐之上的贾府统治者,而是王熙凤。即使是重病在身,心力交瘁的时刻,她还是“硬撑着”办理老太太的丧事,但是最后还是落了一个“躲到哪里受用去了”的说法。在此,我们确实要为凤姐含冤叫苦,抱打不平了。

绝望之泪。作为贾府的“当家人”,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腐朽,王熙凤不仅是亲眼共睹,而且是“身有体会”。尽管贾府有元春在宫里,又有几项世袭官职,但是他们还是未能摆脱掉凌驾于贾府的罪恶势力的敲诈勒索,这一点凤姐也是身有领教的,第七十二回中,凤姐梦见宫中的人打着娘娘的旗号来要一百匹锦,不给时,他就来夺,梦刚醒,太监夏爷爷就差人来“借二百两银子”,凤姐押出了两个金项圈才算完事,凤姐还暗含讽刺地说:“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要都这么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要还多少了。”然而尽管王熙凤、贾政等人不断地向封建的腐朽势力妥协退让,但最终还是没有幸免被抄家的恶运,正是这次抄家,使王熙凤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冰山消融,雌凤失势,当王熙凤的强大后盾贾母去世,自己耐以生存的贾府被抄,而她又对自己的人生绝望时,她就不得不哭诉着流下绝望之泪而走到人生的尽头。

王熙凤是一个封建统治者,但她又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虽然她是以一个反面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回首她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其实她给我们更多的是同情。库勒说过:“悲剧题材动人的先决条件是激起观众的同情,引起反感,使人厌恶的人物,便不适宜做悲剧的人物。”②其实在整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对王熙凤更多的是喜爱之情,单就“凤姐”二字已把王熙凤与观众拉近了一步。特别是在王熙凤事衰后,作者通过李纨、平儿等人之口对她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作品中尽管写了王熙凤的毒辣,但也真实地描写了她作为一个常人所流露出的感人真情;尽管写了她作恶多端,但也表明了她有强烈的悔过之心;尽管她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最终也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尽管她是一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女中豪杰”,但最终还是以“哭向金陵”完结此生。从她的真情之泪,她的悔恨之泪,以及她对命运的哭诉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悲,而不是“罪有应得”。

注释:

①论悲剧题材产生的原因.古典文艺理论译从,第六辑.

②论悲剧题材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原著《红楼梦》.湖南:岳麓书社.

[2]吴小丽.文艺论丛(第二十集).上海出版社.

上一篇:回溯历史,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生动...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