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美剧对国产剧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4-14 02:14:29

热播美剧对国产剧发展的启示

摘要:随着美国文化的强势来袭,越来越多的美剧被引进中国,各种题材的美剧充斥着荧屏,为中国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文化盛餐。美剧题材丰富、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反观国产电视剧因其类型单一、情节夸张离奇、粗制滥造而广受诟病。本文通过分析美剧成功的原因,揭示国产剧发展的现状,为国产剧的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美剧 国产剧 季播 精品化

中国电视观众与美剧的首次结缘,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部引进的科幻剧《从大西洋底来的人》。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剧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其受众群体也不断地壮大。近年来随着《越狱》《迷失》、家庭喜剧《绝望主妇》在央视的热播,美剧似乎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障碍,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在非本土化传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美剧走红的原因

美剧在中国的成功绝非偶然。相较于韩剧浪漫的爱情故事、拖沓的人际关系,美剧以其丰富的题材、构思巧妙的剧情以及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牵动着每个美剧迷的心,让人欲罢不能。这一成功源自其背后强大的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美剧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季播模式,边拍边播制度。与国产电视剧的日播模式不同,美剧普遍采用季播模式,每周播放一集,播放完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演季”。在每个演季开始的时候,制作公司会先拍摄几集试播,测试市场反应,根据观众的喜恶评判来进行调整。如果首播收视率较低,观众的反响较差,制作公司会果断停止拍摄计划;如果节目播出后得到观众的好评,收视率不断地攀升,制作公司则会按照原有计划完成剩下剧集的拍摄制作。这种灵活的拍摄计划可以根据市场表现和观众喜好适时作出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美剧按照每周一集的速度播出,播放完一季电视剧需要几个月甚至是一年,这就延长了电视剧的生存期,有利于广告商持续的广告投资。季播模式和边拍边播的制度对剧本的编排和情节构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剧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观众手中,一部制作低劣的美剧在市场是无法生存的。这一模式使得美剧精品不断,影响深远,“《生活大爆炸》播了7年,《绯闻女孩》播了6年,《一个好汉两个帮》播了10年,《老友记》播了10年……”

二、题材丰富,迎合观众口味。美剧题材之丰富绝非国产剧所能企及,科幻、悬疑、反恐、魔幻、战争、历史……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即使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也广有涉猎。如医疗剧中就有以《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为代表的优秀剧集,剧别重视专业技能的表达。《律师所》《波士顿法律》等法律剧,涉及法律知识的方方面面,堪称经典之作。美剧不仅题材多样,而且特别重视深度挖掘主题。如《白宫风云》深入的剖析了政治内部斗争,展现了政治阴暗的一面;《吸血鬼日记》宣扬美国普世价值观,将人权思想上升到吸血鬼对生命的尊重。《实习医生格蕾》用“年轻女医生格蕾的视角将医生的生活与工作及医患关系真实的展现给观众”。

三、注重价值观的输出。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利用既有的语言,把当时社会的生活作息整理组织出一套又一套的故事和信息,并强化了听者对自己及对文化的感受。”电视剧作为文化的一种生动表现,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美国是一个追求平等,崇尚自由的国家,多元文化造就了美国人胆大冒险的精神、英雄情结的执着及藐视权威的特性。美剧也表达出其文化的多元风格,常常将剧中人物塑造成救世英雄、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青年男女。这种打破常规、追求新奇的创作风格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国产剧发展的现状

相较于美剧的成功,国产剧则广受诟病处于尴尬的境地,据广电总局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 国产剧大而不强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

一、题材单调,翻拍成风。当前国产剧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抗日、军旅、后宫、穿越、谍战领域。同一题材被过度开发,一部电视剧取得成功,立即就有同类题材的电视剧跟风出现,情节内容高度相似,毫无新意可言。在《潜伏》成功上映后,谍战剧一时泛滥成灾,各种谍战题材的电视充斥着荧屏且情节高度雷同,让人感觉了然无趣。此外,制片公司在题材的创作上也存在着模仿抄袭的现象,后宫题材的电视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女人戏,历史剧展现的都是帝王权术、权钱交易。

与此同时,国产剧改编翻拍之风也愈演愈烈,一部优秀的作品每隔几年都会被翻拍一次,而且离原著的主题越来越远。《神雕侠侣》自1976年开拍以来,时至今日已被翻拍6次,《射雕英雄传》也有5个不同的版本。对古典名著的改编现象尤其严重,一些导演肆意删改情节,曲解原著精神,故意为人物添加感情戏赚取观众的眼球,新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甚至和白骨精谈起了恋爱,如此雷人的情节招致了一片唏嘘声。

无论是电视剧的跟风还是翻拍都是创作乏力的表现,折射出电视行业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实的作风。

二、粗制滥造,制作低劣。2012年国产剧首次突破两万集,然而作品层次不齐、鱼龙混杂,80%的剧集无法在电视台上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片公司一旦通过审批立即仓促上马,两三个月就将一部作品推向市场,如此“”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作品粗制滥造、观众不买账、作品被遗弃。即使能够成功登陆各大卫视的电视剧也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人物画面不清晰、演员服装道具出现穿帮、字幕错字连连、台词弱智……如《向着炮火前进》中“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央视版的《笑傲江湖》中竟也出现“令狐大哥你贵姓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国产剧制作低劣、漏洞百出、广受诟病,困扰着国产剧的发展。

三、情节枯燥,夸张离奇。美剧“三分钟一个高潮,五分钟一个悬念,八分钟悬念需要破解”的叙事方式,成为美剧致胜的法宝,屡试不爽。相较而言国产剧平白直抒的叙事方式则逊色得多,很难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融入其中。导演一旦确立主题后,编剧按照既定的套路编写剧本,在情节的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因素,故事进展缓慢,叙事能力不强。夸张离奇的剧情在近年来的国产剧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抗日剧中手撕鬼子、箭会转弯、人比子弹跑得快的片段刺激观众的神经,将严肃题材的电视剧用如此荒诞的手法来表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会对年轻人产生误导。

国产剧发展的对策

自82版的《西游记》畅销海内外到今日《甄执》走进美国,三十年之间虽然国产剧偶有佳作问世,但多数得不到观众的认可,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创作能力不强、题材单调、情节枯燥,始终掣肘着国产剧的发展。参考美剧成功的经验,国产剧发展的对策可有以下几点。

一、推进电视剧制度改革,引进季播制度,推行制播合作的模式。目前国内电视剧普遍采取制播分离的制度,制作公司完成电视剧的制作后,将作品卖给电视台,电视台取得该剧的独播权。如果该剧能够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其他电视台则纷纷高价购买引进,而一些口碑不好的电视剧则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国产剧每年只有几千集能够在电视台上映,剩下的近万集剧集被闲置。热播剧被引进后,电视台为了广告收益,甚至人为地拆分电视剧,打破原有结构增加剧集,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制播分离的制度逐渐背离了初衷,弊端日显。季播制度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视台的恶性竞争,美国电视台都独自制作电视剧,电视剧的版权和播映权都归私有。一部美剧在同一时间段不太可能在各大电视台同时放映,避免了重播现象。美剧按照每周一集的速度播放,根据观众的评判来决定剧集去留的方法,避免了烂片产生,能够经受市场考验的都是经典之作。季播模式在美国运用已久,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值得我国电视行业借鉴。

二、精品化制作,以质取胜。“2003年,我国电视剧产量首次突破万集大关,之后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3000集以上。”与我国动辄上万的电视剧年产量不同,美剧年产量一般不超过5000集,美剧量化生产的背后是制作公司的用心经营和精品化制作。在美剧的创作过程中,编剧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剧本的写作和剧情的编排。与中国编剧由专人担任不同,美剧的编剧往往由多人组成,各自分工明确。有的负责人物对白,有的负责场景设计,有的负责情节设置,然后各自将设计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后再由总编剧统一修改润色。《犯罪现场调查》的编剧多达8人,“《24小时》甚至动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不仅如此,美剧对剧情的编排也颇有讲究,“美剧要求三分钟一个高潮,五分钟一个悬念,八分钟悬念需要破解。甚至会要求到第五分钟,结构、问题、主要角色必须出来。”在这样精心的安排和用心打造下,呈献给观众的都是一部部精品之作。国产剧制作就缺少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没有苛求自己,造成作品粗制滥造,缺乏竞争力。只有走精品化路线,提高作品的质量,提升品味,才能赢得得观众的青睐,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剧本为王,重视编剧的作用。新一届的艾美奖落幕,《绝命毒师》横扫剧情类的各大奖项,成为最大的赢家。《广告狂人》也曾连续四次获得最佳剧集奖而被人称道。大洋彼岸各种电视剧大奖评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国内电视剧能够赢得观众好评的却寥寥可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剧本创作乏力,剧情拖沓,枯燥无味。一部好的剧本必然能够打造出优秀剧集,《甄执》、金庸武侠剧的成功无不在于有好的剧本支撑。

美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剧情构思巧妙,情节扣人心弦,这源自于编剧团队合作的力量,在集体智慧的合力下才打造出一部部精品美剧。国内电视剧创作中却不重视编剧的作用,将大量的资金花费在邀请明星大腕上,而不是编剧的发掘栽培。诚如著名影评人胡瀚霖所言“原创缺乏的原因,在于编剧队伍建设出了问题。”老一代的编剧虽然阅历丰富,但创作力很难再提升,难以创作出满足当前观众需求的作品;新一代的编剧对生活把握不深,创作的作品比较肤浅,脱离实际。此外,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低廉的片酬,造成了编剧队伍的不断流失,国产剧在剧本的创作上难以有所突破。国内导演应该转变观念,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编剧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创作队伍,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

1.李欣泽:《美剧对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启示》[J],《商情》,2014(7)。

2.曹 爽:《浅析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现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

3.王 爽:《从美剧看我国电视剧文化产业现状分析》[J],《魅力中国》,2013(8)。

4.Fiske&J・Hartley(著),郑明椿(译):《解读电视》[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63。

5.《中国电视剧产量世界第一 撒钱式投资回报较低》[N],《中国经济周刊》,2011-04-12。

6.宋家明:《美剧的卖点》[J],《商界》,2009(8)。

7.《剧集破2万,仅1/3见天日》[N],《长沙晚报》, 2011-11-14。

8.《电视剧播出绑着观众走 导演演员缺谁都能照样演》[N],《新商报》,2010-12-05。

9.孟 刚:《国产电视剧不能仅数量惊人更要新意留人》[N],《中国消费者报》,2011-09-02。

上一篇:古典沙龙的广播化演进 下一篇:试论媒介融合的高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