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刻染灵魂的人们

时间:2022-04-14 12:22:38

剪纸最早是由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答案可能只有两个字――民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拥有着与那些城墙古堡一样有着硬朗风骨和豪放气宇的蔚县剪纸艺人,这些艺人在用他们的刻刀和色笔在素纸上刻琢和绘染时,是在刻琢和绘染着蔚萝山川的风骨筋络和日月荏苒……

究竟谁是第一个创作出蔚县剪纸的人,他是怎样制作出第一幅蔚县剪纸作品的?这段历史无从考证,答案只能是两个字――民间。

大概在20世纪初,蔚县县城里两家比较著名的艺人――吕家和翟家生产的“口袋戏”戏曲人物和“五大色”花卉图案,代表了蔚县窗花的草创时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蔚县南张庄的王老赏让蔚县窗花步入了一个新时代。王老赏之后,以周永明为代表的又一代剪纸人走上了剪纸艺术舞台。

20世纪70年代,重开局面的蔚县剪纸吸引着一班新秀走上艺坛。在县剪纸厂担任专职图案设计的任玉德、陈越新,成长为当代蔚县剪纸画稿设计的大师级人物。而周永明的子女周家七兄妹有六人(周广、周淑英、周玉等)投身剪纸事业,此外周兆明、任玉德之子任志国、焦家三兄弟(焦新斌、焦新德、焦新胜)、高家兄弟(高佃新、高佃亮)、周河等也相继走上剪纸艺人之路,并在全国剪纸大赛中频频获奖,为国内同行所瞩目。蔚县剪纸人才济济、空前繁荣。

王老赏:推动蔚县剪纸走向成熟

破旧的毡帽、粗布大襟上衣,沧桑的面孔上密布着岁月刻刀雕刻出来的纹路,王老赏生前留下来的唯一画像告诉我们,这位剪纸艺术大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不由让人好奇,一个深深植根于民间的艺人,怎么就能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雕刻出如此灵透的艺术,到底这片土地上曾经被怎样的文明滋养,才成就了蔚县剪纸饮誉四海的独有艺术魅力?

王老赏是蔚县剪纸的一面旗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让蔚县窗花步入了一个新时代的他,无论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刻制点染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境界。关于他的艺术成就,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刻刀、用色、戏曲人物。

“一个窗花艺人的作品如何,看看他的刀具就知道大概了。”这是王老赏曾经说过的话,从艺40年间,他自制了上百把窗花刻刀,包括一些神奇的异形刀,如针尖刀、螺旋刀等,其中最小的只有大针一样大。多样的刀具刻制出丰富的线条和纹样,使作品形象更加写实、生动。他点色用的画笔和色杯也有很多,保证了用色的纯正和变化无穷,这使得他点染的色彩鲜明而和谐。

王老赏爱看戏,爱看古典小说,所以尤其擅长刻制戏曲人物。他刀下的戏曲人物造型优美,性格鲜明,戏曲场面生动,刀法凝练,人物形神兼备。窗花中的文人、武将、花脸、旦角各具神态,一扫过去千人一面的死板呆滞形象。有老人回忆说,当年能买到王老赏的一副剪纸贴在自家的窗户上,就像坐在自家的炕上看戏一样美,每个窗花上的小人就跟活起来似的能唱戏。

这些王老赏独创的戏剧人物剪纸已经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的经典。蔚县剪纸艺术从此逐渐走向成熟,王老赏也因此走上中国和世界剪纸艺坛。

周永明:蔚县传统剪纸的改革者

周永明出生在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南张庄,到他懂事的时候,本村的剪纸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和气候。曾经师从王老赏的周永明,在27岁时已经是全县著名的剪纸艺人,参加了剪纸生产小组,制作销往国内外的剪纸产品。

周永明继承了王老赏造型的传神,同时在刻制上更加精雕细刻,在戏剧人物的装饰性上下足了功夫。染色上不仅使用点染,还开始使用晕染、套染等其他手法,种种创新使得他手中的剪纸更加精湛。

1957年,以周永明为主的蔚县剪纸艺人创作了百幅戏曲脸谱剪纸,这在蔚县剪纸艺术史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之后成为蔚县剪纸销售历久不衰的产品。

在这个时期,蔚县剪纸开始走出因窗棂所限而固定成8×10cm等规格,走向一片自由新天地。从门吊到书签,从文物剪纸到风光剪纸,周永明在蔚县剪纸的载体和题材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是当之无愧的蔚县传统剪纸改革先行者。

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技艺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创新,从王老赏到周永明,再到后来的剪纸艺人,他们让蔚县剪纸这朵民间奇葩愈发地浓墨重彩起来。

任玉德:涉猎广泛的剪纸设计大师

在王老赏和周永明身后,蔚县涌现出一批新的有独立风格和成就的蔚县剪纸艺人,任玉德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多,富有浓厚民间风味和趣味性的艺术风格更使他饮誉剪纸艺术界。

在任玉德的家中,我们看到了他保留的一些剪纸精品,内容广泛、精美生动。除了传统的剪纸外,任玉德的剪纸作品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剪纸的语言记录下了时代的发展。农业学大寨、选集第五卷发行、亚运颂……翻阅他的剪纸作品,就好像在穿越一段尘封的岁月。

身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任玉德除了以剪纸设计见长,还发明了剪纸歌,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悟浸透在剪纸的全套工序里。

除了剪纸外,任玉德的艺术范围涉猎很广:泥塑、彩蛋、不倒翁……尤其是把传统剪纸技术运用到泥塑艺术的镂空泥脸谱,生动逼真、各具神采。

各种民间艺术都是共融的,都植根于民风民俗的土壤里。任玉德对各种民间艺术的极度热爱,正好充实和丰富了他的剪纸艺术,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味。

现在,70岁的任玉德已经不再做剪纸了,儿子任志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把心思主要用在了剪纸的设计和创新上。同父亲一样,他的作品在一些剪纸大赛中屡屡获奖。

蔚县要办剪纸艺术节,还要建剪纸博物馆,蔚县剪纸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任玉德的心。他说,等蔚县剪纸博物馆建好了,他要把他所有的剪纸精品都无偿捐赠给博物馆。

蔚县剪纸,是用刀刻出来的。和剪子相比,刀刻的优势是可以一次加工出多张剪纸,并且能够完美刻画其细部。其别令人惊叹的是“拉胡须”刀工技法,一张薄薄的宣纸刻出的戏曲人物胡须可多达70多根,根细如线、根距如发,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如刻断一根则全盘作废,难度和精度非同一般。

如果说蔚县剪纸是这片古老土地的灵魂之花的话,那么,剪纸艺人,则是灵魂的刻染者,他们把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都融入了那些精灵般的剪纸里面,一丝一缕,意味深长。

上一篇:蔚县的能工巧匠 下一篇:窗户上飞出的艺术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