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音乐课引出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3 10:22:15

由一节音乐课引出的调查报告

2004年3月,我在江苏省泰兴中学实习。音乐课上,我让学生欣赏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但很多人对此不感兴趣,心不在焉。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给学生们放二胡曲《光明行》,让他们回答作曲家是谁?讲台下一片沉默。于是我就一步步引导,并做了一定提示:“这是一位民族音乐家,名字为三个字,姓刘。”立刻,有一半的人高呼起来:“刘德华”,接着是一片哄笑声。这一刻,我愕然。我的内心无比失落,百感交集。学生们知道港台歌星刘德华,却不知道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共同现象?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出现问题了吗?为了弄个明白,我对该校高一805名学生作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掌握高中生所受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寻找突破口,为改善民族民间音乐中某些不良现象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

江苏省泰兴中学2003年9月入学的高一部分学生,共计805人。发出调查问卷805份,收回803份,其中有效答卷800份。这届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在690―730分之间,在泰州地区所有高中学校中居于首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表一和表二。表一调查学生参与民间音乐活动的状况及对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期望和要求;表二调查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及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

(一)调查统计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调查呈现出来的现状:

(1)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真正喜欢民族音乐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港台流行音乐有着很浓的兴趣,而参加过各种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人少之又少。另外,在我与部分学生的谈话中也发现:即使是喜欢民族音乐的学生对其了解也处在简单、浅显的层次,兴趣也一般集中在民歌这个单一的体裁方面,而对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知之甚少。

(2)音乐基础较差,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知识都答不对。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出现学生个人情况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对音乐常识与其应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

(3)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不是很高

在我与部分学生们的谈话中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民族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统计中我看到,还有25%的学生认为民间音乐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极少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

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留给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有15%―25%的余地,我国有几百种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民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风格,它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及民族思想。这些都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的天然教材。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相关方面很少利用甚至不去利用它们,这又怎么能让这些整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呢?长此以往,就导致现在他们甚至对教材中少之又少的优秀民族音乐的排斥态度。

(2)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受现代媒体的影响太大

随着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发育成长,世界观和审美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媒体让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了流行歌曲。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市场,鉴别力和控制力并不强的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描写爱情、失恋等消极内容的歌曲所左右,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3)社会上大部分人群认为民族音乐不能带来直接物质利益

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而不知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着深远的意义。

3. 可能采取的措施:

(1)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提出:“儿童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歌唱。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母语”是指人在幼儿时期与统一语言集团的成员接触所习得的第一语言。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包括了中国人音乐思维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独立于西方音乐课程系统,并建立在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上的音乐教育。在全世界都高度重视“母语音乐教育”的今天,国人应当猛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能替代的。明天不属于不能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所以,在乡村地区建立以母语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进本民族、本地区音乐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音乐教学。

(2)重视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其他文化教育

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它深厚的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历史特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当时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我们还应该注重从其他学科去汲取养料。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就贯通于哲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学科,要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多读一些著作。从这些著作里所折射出的睿智的思想光芒,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帮助,会使他们的音乐思维更加广阔而深远。

(3)重视学科教材建设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体制是以模仿西方国家为主的,走的是一条西化之路。前几天看《央视论坛》时,一位西方预言家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文化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然要灭亡,如何挽救?去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有如此大的功效请不要奇怪,因为它有五千年的稳定经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中国乐理”、“中国视唱”……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只知“do、re、mi、fa、sol、la、si”,不识“上尺工凡六五乙”,不晓“黄钟、大吕”为何物!“不加强本民族音乐,就不是本民族音乐教育。”所以,从教育体制到编写教材都应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之路。另外,各地可编写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把本地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这样说并不代表把外来文化全盘否定,对于世界优秀的民族音乐,如印度音乐、阿拉伯音乐等也可引入教材,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4)重视师资培养的问题

教师对本民族的音乐了解也相当匮乏。自己都知之甚少,又怎么能要求学生知道很多呢?我认为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外,应至少学习一件民族乐器,尤其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古琴艺术应作为必修课。它丰厚的艺术内涵,悠久的历史文献,独特的记谱、演奏和传承方式代表的是中国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对有影响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越剧、苏州弹词、京韵大鼓等等,应有较深的接触与欣赏。

雷默先生说:“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了表达它的个性―――它的性格的音乐,那么一开始它就可能丧失了它们的个性,它的灵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音乐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是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内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我们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正在边缘生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翻阅文献才发现:我们老一辈很多学者已为此奔走呼吁。可是光靠几个人的大声疾呼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所有有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的国人们带着你们的新鲜思维和极大的热情投身进来,从体制上,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否则写再多的文章也只可能是隔靴搔痒。如果作为文化灵魂的民族音乐有一天没有了自己的个性,那么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韦希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课堂里的“问题”孩子 下一篇:组织群众性的学术活动是学会最基本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