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者“传道”之重

时间:2022-04-13 06:23:32

摘要:师者之职为传道、授业、解惑,然偏于授业、解惑者有之,有失师者之职。本文对传道、授业、解惑之辩证关系加以剖析,三者之中,传道为重,道乃做人、行事之本,为“业”之纲,亦为“解惑”之钥;授业以传道为主,解惑渗于其中,轻重主次得当才可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应以重传道、精授业、勤解惑为宗旨,决不能生搬硬套。

关键词:师说;传道;教育思想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师者之职之司见解颇深,其教育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其权威性和现实性。师者虽对其推崇倍至,然偏于授业、解惑而轻传道者有之,与其真意大相径庭。笔者从事教育工作20载,对师者“传道”之重有以下的感悟与思考。

一 “传道”之重在于“道”乃做人、行事之本

道家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道”与“传道”之“道”,均为道理、法则、规律之意。人无论是做人还是行事均要法于道、法于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必难以成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万物均有其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必然受到其固有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依据客观规律。而“道”是这些客观规律的总称,是更一般的、更抽象的规律。

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承的重要过程。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如果只是各种具体的知识,而不懂做人行事之道,那么教育可能塑造出来“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却难以培养出“才高八斗”的有用之才。虽然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但若培养出的学生都只会说、不会做,那么师者便难逃其咎了。

小学须传道,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中学须传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理想、抱负,如何去实现它,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须传道,教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的关系,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自我充实,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大学应重在能力的培养,这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方法、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书本的解说。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知识面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不难应付将要面对的各种挑战。爱因斯坦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法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

二 “传道”之重在于“道”乃“业”之纲

《师说》之所以将“传道”置于“授业”之前,就是因为“道”乃“业”之纲。从哲学的角度讲,“遭”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是普遍的、一般的、抽象的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客观事实、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概括、推演出来的;而“业”属于具体的经验(知识)或理论,是针对某一特定的领域或层次的。也可以说,“传道”传的是“大道”,而“授业”授的则为“小道”,“大道”虽无形却是“小道”之纲,纲举则目张。因此,重于“传道”可使“授业”事半功倍,且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校作为一个实施系统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帮助受教育者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应以“大道”为根,以“小道”为干,为学生未来的均衡发展(枝繁叶茂)打下良好的基础。“谆谆”者未必是好老师,寡言者也未就不称其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学生自学也是可以的,讲一遍固然好,不讲有时也无妨,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适当地利用自学,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讨论的形式,则“道”可明,“业”可就。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三 “传道”之重在于:“惑”乃“道”之不明

“解惑”虽然可作为“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可故设疑惑、故弄玄虚,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感到自己的智力被低估了,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厌恶老师甚至是学业。只有因学生学力不济,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或是因运用的方法不当而产生疑惑时,“解惑”才可达到“传道”的目的,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而也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然而,“传道”不能死板。长篇大论地讲“道”,其结果必然是:师者口干舌燥、学生头昏脑涨,“传道”难见效果。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思路,让学生既像是看表演、听故事,又能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其中,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才是最高境界。最优秀的师者只需点拨、提示,不需要“照本宣科”,而且教育层次越高,这一点也就越重要。

笔者所论“传道”之重,并非说“授业”、“解惑”不重要,他们决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融合的,授业以传道为主,解惑渗于其中,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轻重主次得当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师者,应“传道”于先,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授业”中排除小惑,使学生学会自解其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无法利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惑”)时,再谆谆善诱,“解惑”以明“道”。

上一篇: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理念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