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状

时间:2022-04-13 11:09:52

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状

作者单位: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刘瑛琦

【关键词】 耳穴; 治疗; 瘙痒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70

皮肤瘙痒症状病因复杂,缺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理论依据确凿,疗效可靠,是治疗皮肤瘙痒安全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升高,人们盼望能有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没有任何痛苦和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来解决现有的病痛。尤其对于皮肤瘙痒性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少有特效药物[1],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见效较快,但不宜长期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的方法,成为皮肤科医生和患者探寻的方向和目标。目前,作为生物全息疗法之一的耳穴疗法,成为治疗皮肤瘙痒的手段之一,也成为人们追求绿色医疗的一个途径。为此,笔者进行此课题研究,以期能为临床治疗皮肤瘙痒寻找安全有效的途径。

1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耳穴疗法源远流长,用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疾病也早有记载。其作用机制在于耳穴与经脉、脏腑、神经均有密切联系[2]。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但未查及更多的关于耳穴治疗的内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而且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所以,《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由此可见,耳穴与经络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3],并且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耳穴或做耳压治疗,其得气感传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说明耳与十二经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故而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3]。从另一角度讲,耳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曰:“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证治准绳》亦云:“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这些论述,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实践中,针刺或耳压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对其功能改善和机能恢复具有明显作用。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从而对疾病具有治疗作用[4]。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耳穴的代表区与神经密切相关,耳廓内脏代表区由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支配;躯体代表区由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耳支支配。此外,耳廓皮肤尚有颈外动脉发出的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耳支分布,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亦随小动脉分布于耳廓。耳廓的神经很丰富,有来自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从耳廓神经分布可以看出,耳廓与全身有密切联系。从耳廓神经分布的显微方面观察,更可以看出耳廓和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神经进入耳廓后,从表皮至软骨膜中,会有各种神经感受器,如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神经感觉末梢及环层小体;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单纯型和复杂型丛状感觉神经末梢、高尔基型腱器官、露菲尼样末梢及肌梭。由于耳廓含有浅层和深层感受器,在耳穴治疗中,如手法行针、耳穴按压、电脉冲、激光、磁力线等不同刺激方法出现的“得气”,可能是兴奋了多种感觉器,尤其是痛觉感觉器,接受和传递各种感觉冲动,汇集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然后,由该核传递冲动至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对各种内脏活动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重要的影响。综述以上文献资料记载,笔者得出,耳穴与脏腑经络及神经相关性确凿[5],耳穴疗法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皮肤瘙痒症状

瘙痒是皮肤病特有的自觉症状,绝大多数皮肤疾病都会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并且由于瘙痒的反射性反应,搔抓可以引起许多继发性皮肤损害,导致病情加重。到目前为止,瘙痒的病因病机众说不一,既有禀赋不耐的先天因素,又有多种后天因素[6],如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现代医学研究将皮肤瘙痒病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首先,皮肤瘙痒常常是某些疾病在体表的一种症状表现[7],常见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肝胆疾病、内脏肿瘤、血液病、甲状腺疾病、变应性疾病、肠道寄生虫、习惯性便秘、月经不调、妊娠、精神焦虑、神经性疾病等。研究表明,瘙痒可能由中枢机制引起,也可能与某些代谢失衡有关。其次,皮肤瘙痒的外因常与皮肤状态、功能异常及气候改变相关。另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粉尘、纤维、尘螨,食用某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某些药物、某些贴身穿着的衣物均可致皮肤瘙痒。

从古至今,皮肤瘙痒研究甚多。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即对瘙痒性皮肤病有了记载,称为“苛痒”。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瘾疹”的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甲乙经》中已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皮肤疾病的记载。中医学认为,内因是瘙痒发病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即是此理。现代医学将此类疾病之病因统之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有实验证明,犬的皮肤存在痒感感受器,并通过神经末梢传向大脑。患部组织胺的释放能促进痒感。抓痒或压痛有止痒作用,但又促进释放更多的组织胺,加重痒感,形成痒-抓的恶性循环[8],导致更为严重的皮肤损伤和炎症。由于该病症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导致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关于其治疗方法,各家说法不一,且各有所长,选取患者容易接受的耳穴疗法用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几种常见病的瘙痒治疗,疗效确切[9],发挥了中医廉、便、验的优势,取得较满意效果。

3 耳穴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耳穴与神经、经络、脏腑都具有密切联系,故应用于内外妇儿许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疗效都非常确切,本文旨在探讨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3.1 取穴原则

3.1.1 辨证取穴法 中医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所谓辨证取穴,就是根据中医理论,对各种瘙痒症状患者进行辨证,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瘙痒、疼痛、疖疮等皮肤病[10];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11],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诸如此类。

3.1.2 部位取穴法 部位取穴是根据现代医学全息疗法的内容,将耳廓看作一个倒置的胎儿,根据皮损所在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取穴。如下肢瘙痒,取耳部下肢穴位区域,或取耳部反应点,这种取穴方法,是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3.1.3 循经取穴 即依皮损所在部位、形态、色泽,辨其所属经络,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

3.1.4 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12],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如交感穴,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又如肾上腺穴,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因为皮肤瘙痒症状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

3.1.5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某个穴位对治疗某种皮肤疾病有效,取而用之。

3.2 影响耳穴治疗效果的因素 皮肤瘙痒症状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症状,饮食、环境、生活习惯、体质状态等各方面因素均可对其治疗产生确切的影响。耳穴疗法的效果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与疗法本身关系密切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 诊断明确 正确诊断是提高耳穴疗法疗效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耳穴治疗疗效的第一个环节。

3.2.2 辨证准确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熟练、灵活地辨证取穴是取得预期疗效的保证。

3.2.3 穴位精准 穴位准是提高耳穴疗法疗效的另一个基本因素。在治疗前,仔细用压痛法寻找其压痛点,或用肉眼观察法寻找其阳性反应,或用良导法探测其敏感点,然后再准确地施治于敏感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不论是耳针或是耳压,取准反应点[13],提高疗效,这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所证实。

3.2.4 手法适度 手法是指耳针手法、耳压手法等,重点从针刺方向、针感和刺激量3个方面加以论述。(1)根据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种选择针刺的方向,临床经验证明,按这样的方向治疗效果较好。(2)耳针与体针一样,要求获得一定的针感,疗效才好,针感最好能到达病所。若无针感,则应调整针尖方向,或拔出针另寻敏感点针刺或捻转针,以获得预期针感,达“针到病除”的良好效果。(3)刺激量是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乘积,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对各耳穴给予多大的刺激强度,以及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的长短。对皮肤病进行临床辨证后,正确决定对各个耳穴的刺激量[14],是耳针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诊断明确、辨证准确、穴位精准、手法适度是提高耳穴治疗皮肤瘙痒症状疗效的基本因素。只有认真抓住这四个要素,并且注意避免其他影响因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耳穴疗法应用于皮肤瘙痒症及其继发的慢性湿疹等病的瘙痒症状治疗,从古至今都具有确凿的理论依据,并且疗效确切,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是可信赖的绿色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黄小琴,丁燕琴,陶云英.耳穴针刺加中药药浴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62-63.

[2] 伦新,荣莉.耳针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25例[J].新中医,1999,31(9):23.

[3] 袁欣,晓颖.耳穴埋豆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1):35.

[4] 闫丽萍,李恒.耳神门的临床运用浅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9):28-29.

[5] 李丽红.耳穴割治疗法治疗皮肤病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6.

[6] 莫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12例[J].新中医,2003,35(3):60.

[7] 芮海荣,林为民,沙建平.针刺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80例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2,22(4):235-236.

[8] 印利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3例[J] .皮肤病与性病,2002,24(3):19.

[9] 蔡红,许筱云,宋北友.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病[J].皮肤病与性病,2007,29(4):21-22.

[10] 蒙艳,杨涛.耳穴注射治疗皮肤病47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6):59-60.

[11] 张京峰,孙国胜.耳穴刺血治疗面部皮肤病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5.

[12] 胡智慧,蔡红.耳穴治疗皮肤病近况[J].江苏中医药,2003,24(6):59-61.

[13] 刘巧云.王寅老师针灸治疗皮肤病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6):56.

[14] 官君达,万霞,胡立胜.中医症状量化及其疗效评定方法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6):431.

(收稿日期:2011-12-09)

上一篇:对围手术期患者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下一篇:宫腔镜联合超声诊治宫内妊娠物残留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