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

时间:2022-04-13 10:13:30

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一、巧设观察材料,引发观察兴趣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生观察探究的动力剂,它能够点燃观察欲望之火。儿童天生好奇心强,对新颖奇趣的事物都喜欢去看、摸、闻、听,总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观察材料的新奇、结构、价值等特性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对观察兴趣的浓厚起着决定性作用,典型而有意义的观察材料能够激活学生主动观察的情绪,激发学生积极观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时,为了引发学生观察兴趣,主动探究放大镜,认识放大镜的功能,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我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自己的指纹,学生睁大眼睛使劲看还是看不清楚,这时,我出示了放大镜,让学生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观察得更清晰,为了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放大镜能够放大物体的作用,我给学生提供了照片、蚂蚁、蚊子、苍蝇等材料,让他们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细节。孩子们看到蚂蚁、蚊子、苍蝇等有趣的材料一下子来了兴趣,被深深吸引住,大家兴奋地摆弄着放大镜,对观察材料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观察发现昆虫细小的触角形状各异,有的学生还在放大镜下发现它们的足上有钩爪,足上密布细毛。

科学课上为学生供应充足的、有价值的材料,除了教材中安排要求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对科学探究有帮助的结构性材料,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的欲望。

二、挑明观察目的,直入观察主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小学生观察中的随意性比较大,有意观察不稳定,游离于观察主体,观察目的模糊,容易造成观而不察,观无目标,察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观察目的性训练,引导学生直接切入观察主题,提高观察效率。

譬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采用先猜测后验证的探究模式,让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掂一掂,观察感受物体的体积、重量,根据观察猜测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接着,让学生将物体亲手放入水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学生观察的物体众多,观察的层次目标各不相同,但是观察效率较高,因为每个环节的观察我都直接挑明观察目的,让学生直奔观察主题。第一层次是让学生认识沉浮现象,我只要求学生观察判断物体沉浮情况,我把大小相近的木块、砖块、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学生非常清楚地观察并说出沉浮情况,从而感受到“什么是沉、什么是浮?”第二层次是观察更多物体沉浮,进一步思考影响沉浮的因素。观察目的不仅是物体沉浮情况,还要观察物体的材质、大小、形状、轻重等情况,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第三层次的观察是针对同一种材料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要求学生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根据沉浮情况发现规律: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它们体积大小无关。

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时才会集中注意力,紧紧盯住观察对象,围绕观察主题,获悉有效信息,提高观察效率。

三、教予观察方法,强化观察效果

观察是否得法,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和探究活动过程的质效。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需要依靠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完成,观察时要做到观有序、察有法,观察时的先后顺序、观察的重点和观察的方法的掌握,对学生观察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是两种常用的有效观察方法,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习得掌握这两种基本观察方法,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顺序观察法是一种全面系统有序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按照上、下、左、右、前、后、头、尾的顺序,由外到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观察物体,观察中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前捕捉到的蜗牛进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照从头到尾、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先观察蜗牛的头部,接着观察腹部,再观察蜗牛的尾部;在观察了蜗牛的外壳与身体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嘴和外壳的螺纹,学生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了蜗牛的螺纹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孩子们在有序而完整的观察中对蜗牛的所有外形特征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比较观察法的观察重点明确,有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我们在对比实验中常用到比较观察法,学生在对实验变量的观察分析中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桥梁,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金钥匙,让我们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教予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上一篇:试论课堂教学互动行为与相互影响 下一篇:用行知思想照亮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