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闪烁人文精神的光彩

时间:2022-04-12 11:56:09

让小学数学教学闪烁人文精神的光彩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人文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我们应当从人文性出发创造性整合处理现行教材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

一、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教材是课堂教学之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就需对传统教材上的一些脱离现实背景内容进行合理“整容”,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时,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情境是“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让学生通过看这些信息有什么感受,然后通过列表整理数学信息展开教学的。但我在实际教学这节课时,并没有使用教材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选取素材,从学生喜欢的课间活动中提取素材。如下“咱们四(1)班同学课间活动时,打乒乓球的有5组,跑步的有4组,跳皮筋的有6组。乒乓球组每组2人,跑步组每组2人,跳皮筋组每组2人。”笔者提问:打乒乓球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信息吗?学生表现的非常感兴趣,很开心自豪的说:“能!”学生迅速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笔者把让学生经历整个策略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链接生活,整合教学内容

从现实生活出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人文性的数学教学内容,不是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教学内容,不是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造性地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在巩固所找的规律时(沿一条直线,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个。),笔者适时的利用教室前面的瓷砖与缝隙的关系进行教学。从我们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教室中选取教学内容。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笔者教学时提问,“如果把瓷砖看做两端物体,那么瓷砖的块数比缝隙的个数――”学生回答:“多1个。”笔者紧接着问:“但如果现在我们把缝隙看做两端物体呢?此时瓷砖的块数与缝隙的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脱口而出:“瓷砖的块数比缝隙的个数少1个。”

三、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益更多,教师还需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组织更多的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理解,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激励因素,不仅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常用故事、情境、直观、游戏、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如三年级下册“统计”(求平均数)“想想做做”中的一道习题,第1根丝带长14厘米,第2根丝带长24厘米,第3根丝带长16厘米,问题是求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习题的目的非常明确:分别用“移”或“算”的方法巩固新知。但却由于指令过于明确、直接而成为机械训练。课堂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的。因此笔者对习题进行改进,又增设一道题,第1根丝带长12厘米,第2根丝带长16厘米,第3根丝带长14厘米,求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先想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求。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有的是列式计算的:12/-16+14=42厘米,42÷3=14厘米。此时,我追问:做完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生1:第2道题的数据很接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简便,而第1道数据相差大,用移多补少一下子看不出来,所以列式计算较好。生2;我发现如果一组数据相差比较大,用列式求平均数比较合适。生3:还有计算的时候,把能够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数字先相加,这样简便些呢。笔者表扬学生说得很好,要求学生以后求平均数时,要根据每一组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方法。改进后的教学多了些空间,少了些限制。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得以加深。习题的功能得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完善和提升。

四、重视学科间的有机渗透

我们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用好教材是关键。教师应将静态的文本材料,设计加工成丰富、生动、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所以学生总觉得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很容易丧失学生的主动性。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圆和用圆规画出的圆相比,有没有细微的差别呢?学生回答,没有用圆规画出的圆那样圆滑。笔者追问,画圆时,在哪些地方再注意些,也能画出特别圆的圆呢?学生回答后,集体尝试用圆规画圆,并概括出定点、定长等要点,揭示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此时笔者结合我国古达的数学文化,介绍: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学生回答,一中指一个圆的圆心,同长指半径一样长,或者是直径一样长。笔者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1000多年。听了之后,学生觉得特别自豪,骄傲,有的很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笔者告诉学生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学生露出很惊讶很期待的表情。《周算经》中有记载,说“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的。笔者利用动画演示由方到圆的渐变过程。学生睁大眼睛看的很专注。当笔者出示阴阳太极图时,学生饶有兴趣的看着,有的说在电视剧中见过。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太极图是由叽个圆组合而成。学生回答,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笔者更深层次挖掘,如果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呢?生1:小圆的直径是4厘米。生2:小圆的直径就是大圆的半径,因此我们知道大圆的半径是4厘米,直径是8厘米。学生回答得很精彩。笔者课堂呈现的教学素材得到了学生充分的关注,他们在阅读、探究赏析中对数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善于思考的品质,这正显现数学文化的魅力。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从中感受到古代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上一篇: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下一篇:巧设切入点,提升低年级儿童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