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4-12 09:38:48

对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有关工程经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工程经济;价值管理;问题

一、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1、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忽视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设计也开始了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作为投标单位选择的主要标准之一,以便整体实现工程造价的最低控制管理。但是在进行工程设计过程中,由于对技术经济掌握、工程质量的过度重视监控,忽视了对工程造价的关注,导致整体工程造价的控制不严。

2、工程经济运行估算管理环节复杂,效率低下

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环节也就很多,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相互脱节、职责不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工程建设部门的经济运行估算工作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工程建设速度,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大部分工作人员是经济类院校毕业的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他们专业技术高,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能科学、规范地完成这项工作;但也有一些工作人员由于有背景而调入这个岗位上工作,他们本身对业务并不熟悉,经验也不足,而且工作责任心不强,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使得经济运行估算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估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如何加强工程经济价值集成管理

1、强化施工合同管理,规避经济安全隐患

工程施工合同内容的经济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前,企业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后存在工期延误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合同内容的模糊性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员工指令执行错误、施工质量存疑等问题;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施工成本,有意减少施工物资的经济支撑,易导致施工材料的安全性下降。

企业的合同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合同的依法签订、执行、修改、解除或终止等活动,合同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合同签订至完成进程的合法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实践中,首先企业应重视合同内容的明确性,包括合同文字应用词严谨,明确企业和施工方的责任认定,强化双方的责任意识,避免产生歧义或造成误解,导致合同的可执行性降低、工程经济的价值管理陷入困境;同时,设立独立存在的合同,即主合同,为从合同的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据;另外,合同中条款的涉及范围应完整、全面,既包括合同指导下施工过程的积极走向,也要涉及负面情况的应对,防止违约情况发生时处理措施的空白性。其次,在合同签订后双方进行交底行为。合同的交底是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重要链接环节,合同交底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程的总体状况,帮助其更加明确清晰地执行合同任务。

2、完善项目工作分解,进行提前管理

利用组织分解结构以及责任分配矩阵,将工程项目工作进行具体分解,进一步落实各项工序的职责,组成动态集成管理的中心内容。这样明确完善的工作范围、责任分解,必须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作为基础,逐步地实现工程动态集成管理实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进行提前管理,将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提炼升华,从部分到整体进行动态控制。而且这样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提高对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从工程材料、设备价格上实现管理控制,并合理地利用网络来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集成管理的优化。

3、把握施工成本预算,降低成本超支风险

近年来,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全国物价持续上涨,施工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水泥、钢材等物资价格也随之增加;除了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工期拖延、施工材料的资金支持不足以及项目对财务管理不当等主观原因也对工程成本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工程经济的管理风险。

在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以及控制成本,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成功的生产结果。在对工程成本进行预测,主要在于对外部客观环境的掌握以及对内部的主观因素的控制。在外部客观因素的管理中,企业应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市场价格变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物资主要包括水泥、木材、钢材等,企业应对这类施工物资的价格涨跌进行预测和把握,避免因市场价格存在的潜在上涨风险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在内部主观因素的管理方面,首先,企业与施工方应充分发挥合同的约束作用,对开工与完工的时间限度进行严格的规定与落实,避免工期拖延造成施工成本的超支;其次,在项目谈判的过程中,应争取企业对施工材料的最大限度资金支持,避免因工程成本的预算不到位导致施工材料的质量下降,影响工程经济的价值管理;同时,企业需不断完善和改进财务管理体系,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在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财务管理流程的科学改进,协助工程项目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把握。

4、将工程经济运行估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近年来,由于我国建设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严格规范工程建设行业的作业流程,使得工程建设行业的竞争机制逐步完善,招标、投标价格日趋合理。但也使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变窄,经济效益难以提升。这就需要工程建设部门将工程经济运行估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在投标阶段的工程经济运行估算管理中要进行成本测算,这样才能确定投资报价。工作人员要到施工工地实地考察,结合工程特点来编制工程经济运行估算方案,确定经济运行流程。在实地考察中,还要对工地的机具配置、工种结构和施工人员的选配情况进行勘查。在这个基础上来估算各类税金、计算投标费用,估算出投资的最低底价。二是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工程建设项目中标以后,建设部门应组织工程财会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细化测算,以此作为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依据。在进行经济运行估算时把每一个工程建设过程投入的劳动力、施工用料、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倒逼。三是加强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班组为考核单位,对工人的薪酬依据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费等科学、合理地进行发放,严格控制虚报加班费、出工不出力、劳动定额管理混乱的现象出现。在材料领取、机械使用等方面也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不但在材料领取、用料、补料、废料回收等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还要在机械使用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机械手除了能熟练地操作机械以外,还要学会机械的维修和保养,这样既能节省劳动力,还能做到职责分明,便于成本管理。总之,将工程经济运行估算与成本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提升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集成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强调管理者运用集成理念,对管理对象进行有效的,一体化的一种整合式管理。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工程经济方面,迫切需要集成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工程价值集成管理包括对工期、质量、成本、风险的管理,工程经济价值集成管理为工程更好的进行施工管理,提高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保营.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创新[J].山西建筑,2004(5).

[2]栾翠英.浅探动态工程造价的实施及其集成管理的建立[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0):217-218.

[3]姚承晔.浅谈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69.

上一篇:浅谈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常见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矿山贯通测量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