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时间:2022-04-12 03:00:57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摘 要:依托浙江省交通科技项目“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实践与运用研究”成果,从现代管理学理论入手,提出以“管理体制、管理

手段、管理流程、管理功能”一体化为特征的内河航区管理模式,分析这一模式在杭州市水上运输管理改革中的应用效益,

以及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思路、建议,可为其他内河航区的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内河航区 一体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技术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价值链管理理论”和“一体化管理理论”在内河水运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以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先导,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对管理体制、管理流程、管理手段和管理功能的优化,实现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营造和谐的航区文化和制度环境,达到 “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发展要求。

1、杭州内河航区一体化实践

1.1改革管理体制

以船户为服务核心,以杭州内河辖区全局化管理为目标,发挥多位一体、一站式管理的优势,打破原有的独立单元管理界线。在管理职能上,将安检、报港管理等职能整合迁移到辖区入口、出口,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区域上,船户可以在距离其最近的站所接受管理服务。在人员调度上,整合调整管理任务较轻的站所,部分管理人员调入工作量较大的站所。在联动机制上,通过信息化共享和界面化管理,实现局与处、处与所联动运行。

1.2整合管理手段

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基于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综合数据平台,整合“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地方海事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中的签证业务,建立新的“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实现船舶合法检查、基础数据采集、违章船舶管理、船舶报港管理、船舶签证、报表统计等功能。

改进信息化设备。采用电子报港卡替代纸质码头装卸货回单,省时环保的同时也保障了账户资金安全。使用码头装卸货终端,将船舶货物装卸情况码头业务操作情况及时地反馈到综合数据平台。同时,为经常船舶安装船舶GPS定位通讯终端和RFID卡等,提供船舶动态监管系统中所需的海事、运管、船检、稽征等船舶基础数据。

1.3优化管理流程

实施动态监管。现场监管方式由原有实船停靠检查为主,逐步转变为界面监管、平台监控为主的模式。对安装并使用船舶GPS定位通讯终端的船舶,沿途路过站点可实现免停靠。

优化报港流程。船舶在进入杭州航区后,首个港航管理站办理报港、领船舶装/卸“报港卡”、检查、过闸排队登记等业务;到码头装卸时,在“码头装卸货统计终端”(POS机)上刷卡确认装卸量;船户在港航站就近办理签证、上缴“报港卡”;在离开航区前,缴纳各类规费。采取这一流程,有效减少了船舶在航区内的靠港次数,节约了船户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规范管理标准。杭州航区在船舶吨位、征费规范、费用结算等方面统一管理。船舶基本尺度和吨位统一通过“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读取,各费种费率在该系统中设置。同时,费收明细情况全部通过“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进行分类、分地区统计,并根据船舶装、卸实际发生地和吨位,由港航管理局进行统一结算和划拨。

创新管理机制。在航区内实施诚信航区制度,对符合奖励标准的船舶、港口及个人给予便利化的监管方式,对不诚信的单位及个人给予惩罚措施并取消其享受便捷管理的权利。同时,在航区内试行实施处罚一体化,对船舶的违章处罚,不再限于开出处罚行政命令的所在站所区域,而扩展至可在全航区内接受处理,即船舶异地处罚。

2、杭州内河航区一体化效益分析

2.1服务效益

实施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后,2011年,杭州港吞吐量为8929万吨,较改革前增长19%;全市货物水运量达8087万吨,船舶总流量37万艘次,较改革前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航区内船舶流量和密度得到有效控制,从源头上降低了航段内各类交通事故以及堵航的发生概率,船舶通过能力大幅提升。以京杭运河沟通钱塘江的三堡船闸为例,过闸量由2008年2847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3376万吨,增幅达18.5%。

2.2社会效益

内河航区一体化模式实施后,实现了船舶更多免停靠,减少能源消耗。2011年,杭州航区实现了碳排放量比2008年降低6883吨,月均减排量295吨。同时,通过信息共享与界面监管,及时处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船舶,保证了杭州航区内的航道秩序和通行安全。即使在2011年,钱江航区遭遇近12年来最大洪水的情况下,借助界面监管,水路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划定监控区域、GPS导航、定线制等措施,克服了洪水带来的安全隐患。

2.3管理效益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实施后,通过对船户的问卷调查,支持率占调查人数的99.53%,认为该管理模式给其生产经营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占调查人数的98.38%。同时,一体化管理将船舶基本检查、装卸作业、签证、收费、过闸登记等业务统一成“流水线”式管理模型,有效规范了管理人员行为,将日常管理随意性降到最低,港航管理部门阳光、廉洁的政务形象不断深入。

2.4经济效益

据统计,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后,平均每航次可减少停靠4次左右,节省时间2小时,节省费用200余元。2011年,杭州航区经营性船舶共节约柴油2220.5吨,节约时间11.8万小时,节约成本1500多万元。同时,实施界面监管后,管理能耗大幅下降,2011年杭州航区管理船艇油耗量较2008年减少了近30%。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

1、推进思路

1.1浙江省内河航区一体化

浙江省是全国内河水运发达省份,嘉、湖、宁、绍、金、衢作为该省重要的内河航区,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信息化建设上,与杭州的情况比较接近,具备了推广应用条件。建议由浙江省水路交通主管部门牵头、所在地市政府及港航部门配合实施,在全省进行推广和试点工作。

一是理顺港航管理体制,建议加强浙江港航管理局在内河水运建设、管理、运营、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具备统筹协调全省港航管理工作、实现港航发展宏观调控的抓手。

二是利用已经建立的省、市、县以及现场检查站互联的宽带网络,保证网络传输和数据交换的承载能力,形成全省统一的海事信息网络平台,为一体化管理的推进提供信息化基础。

三是利用免停靠报港信息系统已经列入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推广系统的机遇,将这一系统向杭、嘉、湖、绍等地区推广,并建立起相互连接的视频监控系统、船舶动态安全监管系统等。

1.2全国典型内河航区的推广思路

目前,在长江流域,基于船联网技术的公共信息平台已应用于安全监管、船闸运行、航道整治等领域,在推进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维护内河水运市场秩序方面有一定成效。借助这一平台,水路运输管理部门同航运企业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监管方式也从现场监管向界面监管转变。随着船联网技术在长江流域的应用和普及,未来整个长江流域有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为改变长江各航段条块分割、各地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接口不畅等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省监管部门管理资源,改革现有的内河航区分段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流程,使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大航区,实现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因此,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条件在长江流域实现推广应用。

除长江流域外,随着通讯技术的提升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内河航区一体化模式在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等内河水运发达地区具备前景。如能得到交通部及及各地方政府的支持,该项目有望在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广东、山东、广西等地区应用和实施。

2、推进措施

2.1破解体制机制上的束缚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核心是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提升外部协调合作,实现省市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完善内部联动机制,加强管理部门内部的沟通,完善联动机制;修订现有的航运规定和政策,增强其灵活性;在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实现管理透明化,从机制上杜绝违规执法的可能;建立执法激励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积极性。

2.2构建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以管理信息平台为载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首先,实现一体化管理在其他地区的普及,必须实现船用终端设备运营商的统一,统一各航区船舶数据库及数据平台,完善网络布局,整合优化应用;其次,加大对于信息网络的投入,增加通信网络设备的运行能力,保障各管理信息系统在顺畅运行;最后,大力发展无线网络,拓展网络覆盖空间,为移动办公提供良好的支撑。

2.3构建符合要求的人才队伍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突出管理主体的能动性,提升管理和执法人员的素质。要加强港航执法人员法制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养成;加强对船主及船员的培训,加大内河法律、法规的宣传的力度;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理念,引进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应用环境。

2.4保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推广的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呼吁交通部和省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加大对一体化管理的投资力度,巩固升级财政对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支持。同时,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向管理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2.5加大示范宣传引导力度

实现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在更大范围上的推广,要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航运发展”的角度,强调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性和普适性;重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争取广大管理相对人的理解和支持;呼吁上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立法机构,针对新的管理模式,及时补充、调整相关法规,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适度提高保苗株数 确保玉米稳产高产 下一篇:浅谈影响水泥质量检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