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12 08:26:41

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自我院收治的三例淋巴瘤患者出现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2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均在缓慢恢复中。结论 氟达拉滨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同时通过自身抑制造血外还有免疫因素参与其中。应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关键词:氟达拉滨;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越来越多见。据报道在瑞士20所医院统计359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约5%是由药物引起的,且至少有70种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1]。

1临床资料

1.1病例一:晏某某,男,56岁。滤泡性淋巴瘤ⅢA期,初治时骨髓未见累及。给予FC方案化疗四周期后,达CR,但出现三系低下WBC 1.5×109/L,Hb 67g/L,PLT 1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1个。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少见。给予IL-11、TPO、G-CSF治疗2w,血小板未见明显上升。改为CSA及雄激素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到30×109/L。随访10个月,患者目前血小板恢复正常。

1.2病例二:黄某某,男,62岁,套细胞淋巴瘤ⅣB期,侵犯骨髓,CHOP方案两周期、DICE两周期化疗后,疗效不佳;FC方案化疗两周期,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化疗后4w,血常规示:WBC 1.2×109/L,Hb 55g/L,PLT 8×109/L。IL-11、TPO、G-CSF治疗2w,三系无明显升高,骨髓活检示:增生低下。考虑为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家属放弃治疗出院,3w后患者死亡。

1.3病例三:杨某某,男,69岁,滤泡性淋巴瘤ⅡA期,初治时骨髓未见累及。FC方案化疗3周期后,达CR,出现三系低下WBC 2.5×109/L,Hb 83g/L,PLT 13×109/L。行IL-11及PDN治疗10d,血小板未见明显上升,行骨髓细胞学及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少见,考虑为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1例患者行G-CSF、EPO、TPO治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不理想,给予CSF及PDN后患者15d内造血进行性恢复,随访10个月,患者血象进行性恢复过程中。另1例患者给予G-CSF及IL-11治疗后白细胞可以恢复,但血小板生成不良,加用CSA后患者血小板也在缓慢恢复过程中。

3讨论

磷酸氟达拉滨的化学名称为9-β-D-阿拉伯酸-呋喃糖-2-氟腺嘌呤-5-磷酸盐。分子式为C10H13FN5O7P,分子量为365.2[2]。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惰性淋巴瘤,也可用于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及用于骨髓移植预处理[3,4]。有报道称部分患者在使用氟达拉滨后出现严重的造血抑制[4]。

本次研究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均为小细胞淋巴瘤而使用FC方案,其中套细胞淋巴患者使用2周期后出现三系低下,69岁患者使用3周期后出现血小板严重低下。骨髓基础造血功能也与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有关,骨髓侵犯患者在使用2周期后就出现,而年龄56岁且骨髓未受累及患者在第5周期后才出现三系低下。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后继治疗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①认为患者出现三系低下考虑也化疗药物相关 ,可给予G-CSF、EPO、TPO等细胞刺激因子治疗,②认为是氟达拉滨破坏免疫平衡,造成造血细胞受到免疫抑制,抑制性T细胞功能亢进,同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有相似的发现机理。因而治疗上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如CSA等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的使用。故我们认为氟达拉滨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同时通过自身抑制造血外还有免疫因素参与其中。

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药源性血液性疾病,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多数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常被忽视。因此,应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权衡利弊,控制用药剂量,减少联合用药,增强预防意识。

参考文献:

[1]罗绍凯.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06-507,50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3]Weidmann E, Hess G, Chow K U, et al. A phase II study of alemtuzumab, fludarabine, cyclophosphamide, and doxorubicin (Campath-FCD) in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J]. Leuk Lymphoma,2010,51(3):447-455.

[4]Ferrario A, Merli F, Luminari S, et al. Phase II fludarabine and cyclophospham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dolent B cell non-follicular lymphomas: final results of the LL02 trial of the Gruppo Italiano per lo Studio dei Linfomi (GISL)[J]. Ann Hematol,2011,90(3):323-330.

[5]Gill S, Carney D, Ritchie D, et al. The frequency, manifestations, and duration of prolonged cytopenias after first-line fludarabin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J]. Ann Oncol,2010,21(2):331-334.

[6]Parikh S A, Keating M J, O'Brien S, et al. Frontline chemoimmunotherapy with fludarabine, cyclophosphamide, alemtuzumab, and rituximab for high-risk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 Blood,2011,118(8):2062-2068.

上一篇:胺碘酮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下一篇: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