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工艺,从山里到城里

时间:2022-04-12 04:08:19

瑶族工艺,从山里到城里

中华手工助推力

这是《中华手工》杂志社倾力打造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不但致力于报道民间公益组织在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活方面的活动、努力、进展,而且还汇聚各种手工艺供需信息,搭建供需桥梁,实现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与商业市场的对接,推动中国传统与现代手工艺良性发展。

你有什么样的手工技能、原料、产品;你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创意成果;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工艺加工、产品制作技艺;你能提供何种有效的销售通路、经营模式……都请发送至助推平台,它将推动和协助你实现梦想。

【助推力栏目】

电话:023-63895278

传真:023-63896381

邮箱:

助推系列

助推项目:民族手工艺发展与生计改善项目

支持对象: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白兴大寨

项目活动:白兴-瑶族(绕家)文化展

开展机构:贵州乡土文化社(2008年8月成立,致力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民间公益机构。www.chiyou.name/blog/xt/)

2010年9月11日,来自麻江县河坝村白兴大寨的瑶族村民,带着自己民族和村寨的故事、各自的家传珍藏(非卖品),以及全村数十名手工艺人历时数月制作的精美绕家刺绣和枫脂染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在贵阳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瑶家(手工艺)文化展示会”。

尽管展示会藏身于合群路一条僻静的小巷,前来观展“淘宝”的贵阳市民仍然络绎不绝,为展览印制的数百册《这就是白兴》和主题书签亦被一抢而空。开展当天上午,200多件展品就有一半被认购,其中,包括一张1.5米宽、2.5米长的巨幅枫脂染。这是18位白兴艺人耗时一月的集体创作,集中展示了织、画、染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能,以2800元的价格被贵阳市民认购。

自主开发之路

2009年,白兴大寨在贵州乡土文化社的支持下,开始接受企业订单,迈出了传统手工艺市场开发的第一步,一年来共完成7个批次、总金额4万多元的订单。

订单打开了村民的视野和思路,增强了白兴人对自己传统技艺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不再甘于只为企业提供半成品和原材料。转而探索自己设计开发产品、自主开拓市场渠道、打造村寨自有品牌的道路。今年以来,村寨在文化社帮助下,努力寻找直接来自消费者订单,力图打破只依赖一个大客户的局面。8月,村寨获得一家国际发展基金“OXFAM”的4万元“手工艺发展风险基金”,用于白兴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此次白兴大寨派出7位村民到展会现场,就是“手工艺发展基金”支持的第一个推广活动,销售收入的2%将作为公共积累发展村寨的公共事业。

此间,不少人质疑,很多妇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她们能设计出对路的产品吗?村寨有能力讲清楚自己产品的内涵和故事吗?

乡土文化社负责协助此次展会的“黔山毛豆”(网名)和海雄,用“惊艳”来形容接到村民当天的感受。200多件产品,除了10多件家传珍藏外,其余都是妇女们的原创设计,包括桌巾、钱夹、手机袋、双肩包、壁挂、领带、围巾等40多个种类,而且创造性地将土布、枫脂染和刺绣等传统手艺巧妙搭配,既美观又实用,“没有一个是重样的”。

展示会上,妇女们的原创手工受到“追捧”。龙四妹的10多个瑶绣贴片开展当天上午就只剩下两个,手绣头巾等亦大受欢迎,个人销售收入即达到2000多元。一位白兴大婶设计的手提袋被四五位都市女性同时相中,最后被来自贵州山水旅行社的一位女士“抢”购,她对这个手提带的设计赞不绝口:“又时尚又民族,太拉风了。”随即,这个“拉风”的手提带创下当场预订3件的记录。

据率队前来的河坝村支书杨万仁粗略统计,短短一天半里,展示会销售收入达8800元,接受现场预订1000多元。同时受到“追捧”的还有《这就是白兴》。60多页的小书,收集了白兴的历史传说、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手工艺、人物介绍、小朋友写的家乡故事等。负责小册子策划编辑的乡土文化社表示,这本小书的素材全部来自村寨,“我们只是帮他们做了记录和整理。”“黔山毛豆”说。

对白兴大寨而言,销售收入并不是此次展示会最大的收获。杨万仁说,重要的是举全村之力办成了一个展览,展示了瑶家文化的魅力,同时,白兴妇女们的原生创造得到市场的肯定,让村民看到依靠传统文化开发自主品牌“大有希望”。

志愿者晏先生认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村民的事,也需要城市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贵州乡土文化社负责人则认为,此次展览提供了村民与市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既沟通了供需,又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上一篇:符号之争:秦时兵马唐时情 下一篇:夏特古道.美丽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