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时间:2022-04-11 10:35:43

浅议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3.71

社会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科学,创新都是第一位的。创新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培养的。培养这种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方法,同时也需要适当的途径。我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音乐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许多有成就的人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并从中受到启迪,甚至有人说,音乐是他们思维和创作的源泉。那么,什么是创造性人格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善于模仿的人才善于创造;第二,要勤于思考、想象,由已知一点而引发未知多个层面的空间才是创造的源泉;第三,要敢于发问,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见解,才能开始新的创造;第四,要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充分表现,表达自我的想法;第五,要持之以恒,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创造性人格并不是主张去特立独行,而是让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更细微处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与美好。以上这些素质是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备上述条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原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在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一)新教材体现了“动”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双基”、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传统体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学习音乐,充分体现了“动”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是创作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

(二)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祖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民族服饰、舞蹈及地域风情,还可以与各地区的方言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唱一唱《新年歌》,欣赏过新年时的《狮子舞绣球》,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过新年的风俗习惯,把自己家乡的新年歌教给所有同学,还可以说几句家乡话,互相祝贺新年,或用家乡话来唱新年歌,以及跳家乡舞,讲讲不同地域的文化等全体同学动手,用纸、彩带、灯笼等分组表现,用纸模拟制作各民族的服饰等等。同时可以将前面第三单元中《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首歌复习演唱,表现全国各族小朋友共渡新春的喜庆场面,师生共同学习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如:藏族踢踏舞的舞步、东北大秧歌的舞步、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的动作等,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各族小朋友载歌载舞、共度佳节的热闹场景,有机地将音乐、文化与生活交织在一起。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中,不再是高高在(讲台)上,随着这种距离感的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会更有利于交流与合作,学生创作的内在潜能发掘也会更加深入。过分的用口头说教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则会加大师生间的距离,也会抑制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所以说,不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具有自信心,大胆地去表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信任和鼓励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多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在愉悦的气氛中创造。

上一篇:关于中学课间操的质量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