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资助门”事件:表达善意是一门心理艺术

时间:2022-04-11 06:55:58

孙俪“资助门”事件:表达善意是一门心理艺术

新闻背景:青年演员孙俪因在《幸福就像花儿一样》、《玉观音》、《霍元甲》等影视剧中的出色表演而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10月28日,她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然而,一个月后,孙俪却因为“资助门”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2002年起,孙俪和妈妈开始资助西部贫困中学生张小清(化名),其间给钱给物,关怀备至。然而,2005年张小清考入上海某大学后,由于花销过大等原因,招致孙俪母女不满,她们在2005年底终止了对他的资助。张小清于是写信抱怨孙俪母女言而无信并伤害了他的自尊。孙俪母女则连连喊冤,孙俪还通过经纪人向媒体表示,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觉得开始的善心已经失去了初衷……在网络上,针对此事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有人责怪张小清是白眼狼,没有感恩的心,并愤愤地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自作多情地奉献爱心了;也有人认为孙俪母女不应该对受助人指手画脚,作为成年人,张小清有安排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独有偶,已经辞世的深圳“爱心大使”丛飞生前也有过类似遭遇,他先后资助过几十名贵州贫困学生直到读完大学。其中的李某大学一毕业就不再和丛飞联系,只是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李某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有关丛飞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的名字,非常不满,多次要求记者隐去他的名字,他不愿意任何人再提起自己曾经接受过丛飞资助的事实……

“乐善好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为什么常常事与愿违,资助者与受惠者频频反目?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典型的心理冲突,资助者与受助方又该如何调节各自的心态,才可以尽量减少冲突?

冲突一:受助者如何表达感恩的心?

当资助者慷慨地播下爱心的种子后,他们至少期望收获尊重,这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满足感,也在情理之中。而接受资助者因缺乏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时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现实压力面前,他们有时候不得不牺牲尊严,因此受助者不仅需要有形的帮助,更渴望维护尊严。在一对一的资助模式中,向资助者表达尊重的方式非常有限,无非是受助者本人、家属或者单位表示谢意,其中尤为重要的正是受助者本人的行为表现。这些表达尊重的方式很容易伤害受助者的尊严。首先,资助与受助双方是一种相对的强势与弱势关系,接受对方资助的事实强化了其卑微感,在缓解现实压力的同时,客观上加重了心理负担。其次,资助与受助双方是一种没有条文的隐性契约关系,这让受助者时刻挂念着感恩,须处处谨小慎微。据称:“一个女孩子在读大学期间,非常渴望有一个漂亮的发夹,可是她总是压抑这种愿望,因为她读书的钱是别人资助的,她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这些钱不能乱花一分……”这种对正常需求的过度节制也会伤害受助者的尊严。最后,社会情境会对受助者尊严发生无端侵害。当资助与受助双方以外的人发现存在这种资助关系后,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扮演监督受助者的角色,这虽然在客观上有助于形成鼓励富人捐助的环境,但也容易伤害受助者的尊严。曾经有一位接受别人资助的大学生写道:“我当初接受别人资助,心里感觉特别温暖,很感激这位好心人。可是,从那以后,身边总有人不断提醒我,要努力学习,否则对不起恩人。当我下课后去打篮球时,我感觉有些同学的目光十分怪异,似乎他们认为我不应该玩。当我买一双皮鞋时,他们纷纷打探价格,似乎我只能买便宜的。我去饭堂吃饭甚至不敢跟同学坐在一起,担心他们指责我吃得太多。我只欠了一份人情债,但现在似乎谁都是债主,谁都有资格随时索要……”当张小清写信抱怨孙俪母女掀起轩然大波后,更多的人是指责张小清,但谁会注意到他那随时可能受到伤害的尊严呢?张小清提到,孙俪母亲说他不如一只宠物狗,因为狗都比他听话。如果在母子之间,谁也不会为这句玩笑话较真,但在这种敏感的资助关系下,就完全不同了。

正因为存在着尊重与尊严的冲突,在潜意识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受助者会对恩人――资助者起敌意,在这种潜意识敌意的影响下,受助者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竭力要超越资助者。如果无法超越,受助者心理上的隐痛就不能真正消除,那他就会退而选择淡忘,或者干脆反目。

冲突二:心必须跟爱一起走吗?

受助者如何对恩人――资助者表示尊重呢?在现实中,受助者会尽可能领悟资助者的意图,并朝着他所期待的方向前进。如果资助者的意图变得含糊不清时,原先稳定和谐的资助和受助关系就会遭受破坏,双方难免会发生冲突。孙俪母女最初的资助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张小清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于是,她们全力帮助张小清奔向这个目标,并随时会添加承诺以外的帮助。据孙俪介绍,除了钱财,她还常常给张小清买衣物,甚至为他妈妈治病。“资助了两年,他没考上大学,我们还是鼓励他:还得考!必须从山区里走出来,必须学习。”在这个阶段,因为资助意图非常明确,孙俪在张小清身上投入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能考上大学,而这也成了张小清坦然接受资助的全部理由。可是到了2005年,当张小清考上大学以后,孙俪母女最初的资助目标已经实现时,她们并没有终止资助,而是善意地按照每月500元的标准继续资助张小清,却忽略了对资助意图进行任何实质性调整。这时候,她们的意图逐渐模糊不清,张小清已经是大学生了,他要做怎样的大学生,往哪个方向发展,她们并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所以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张小清是否善意地对待她们的资助。当学生干部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孙俪母女却认为张小清更应该集中精力学习;当得知张小清入学第一个月就花费了90元通信费后,她们更觉得张小清越来越背离了资助的初衷,于是,孙俪母女逐渐削减了对他的资助。而张小清可能同样没有意识到孙俪母女的资助意图已经不同于以往了,而由于他涉世不深,可能真的把这种单纯的资助关系幻想成了亲戚关系,所以,他才会因失望而心生种种不满。其实,这时候,张小清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辜负孙俪母女的期望,才可以继续得到她们的资助。

可见,表达善意是一门爱的艺术,资助者既要有始有终,也应目标明确;同样,受助者也应主动了解恩人――资助者的意图,不应视接受无缘无故、模糊不定的善意馈赠为理所当然。这样才可能减少冲突。

冲突三:无限的期待让双方不堪重负

为何在很多资助受助关系的初始阶段,双方相处甚好,后来就逐步变形,不满增多,甚至反目呢?因为在一对一的个案式资助中,通常既没有明确的协议,也没有第三方协调监督,因此双方的关系充满了主观性。一方面,资助者先天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选择资助对象,在

资助过程之中,随时可能向对方施加影响;而受助者为了表达感恩之心,也为了赢取资助者的好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更倾向于迎合资助者。在这种特殊的关系模式下,资助者对受助者的期望会越来越主观,甚至变得不切实际。

有一个寒门出生的富豪,非常愿意帮助贫穷但聪明上进的大学生,但每次充满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后不久,他就会带着强烈的挫折感中断资助。他抱怨连连受骗,埋怨那些大学生在他面前装模作样、规规矩矩,可是一转身就原形毕露。原来,他发现,他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居然在宿舍玩电脑游戏,第二个大学生居然用他的钱买昂贵的溜冰鞋,第三个大学生偷偷在外面兼职,第四个大学生竟然网恋……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好学生都不能真正安心读书,像自己当年那样?孙俪母女也有类似的想法,孙俪的母亲判断张小清没有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因此要求他退出学生会,静下心读书;而他只好违心地答应下来,私底下继续担任学生干部。这也最终成为孙俪母女中断资助的原因之一。失去明确的意图后,资助者就更容易对受助者产生不确定甚至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

另一方面,受助者也可能对资助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很多资助者由于没有明确的资助规划,经常做出即兴的资助行为,比如,看到对方缺什么就送什么,或者毫无理性地鼓励对方提出要求,甚至为了宽慰对方,让其坦然接受资助而假借亲戚关系。这使得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受助者误解甚至滥用对方的善意,把资助者当成提款机。笔者曾经接待过一名寻求心理帮助的女大学生,她十分怨恨自己的“表哥”,甚至有杀了他的冲动……原来,“表哥”其实是几年来一直资助她的陌生人,对她几乎有求必应。最近几个月,他却突然失踪,连手机号码都换了,答应帮她办理出国的事眼看就要泡汤,她感到被骗了,内心充满了绝望……很显然,在这种人造“亲情”的装饰下,他们间原本应保留的距离被突破了,女大学生对假扮“表哥”的资助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

如何更好地让善意开花结果?

面对一份来之不易的资助,受助者常常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明确的资助意图让他们焦虑不安,因为这种不确定的资助可能会随时中断;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让受助者不得不考虑伪装自我,扮演对方期待的角色;在尊重与尊严的对决中,不得不放低自己的尊严……我们丝毫不怀疑孙俪母女有美好的心愿,用她们的力量帮助一个孩子走出了大山,但善始却并没有善终。如何才能降低这种资助的道德风险?

首先,要事先明确资助意图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消除因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在这起事件中,孙俪母女对张小清第一阶段的资助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双方有明确的目标。如果在张小清考上大学后,他们之间能及时形成明确的约定,比如,张小清要入党、考研之类,那就可能避免了这起纷争。

其次,无论哪一方都要尽可能消除对另一方不切实际的期待。资助者自然希望对方在自己的资助下,能更容易实现目标,但要尊重对方的自主性,不能随意干预对方的其他正当活动。受助者则不能模糊这种特殊契约的界限,更不能滥用对方的善意,一旦资助方无力履行约定,或者因其他可以理解的原因中断资助时,依然应该表示谢意与理解,这样才是对善意的最好回报。张小清表达自己的不满本身没什么过错,但将之公诸于众,给孙俪母女带来了不少麻烦,这就非常不可取了。毕竟这不是任何一方的过失,而且孙俪母女也曾有恩于他。

最后,受助者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善良的资助者应充分表达敬意;而资助者更应懂得表达善意的艺术,维护受助者的尊严,那样对方才能坦然地接受您的善意。

上一篇:全球调查:忠诚于婚姻还是世界主流等 下一篇:悲苦夫妻的幸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