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河南方言里“中”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4-11 06:00:55

简析河南方言里“中”的文化内涵

【摘 要】“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本文简析了“中”的几种特殊含义及用法,并讨论了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其中牵涉到中庸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一研究折射出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出方言词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河南方言;中;文化内涵

一、引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这样的:“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大。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自然就反映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

本文试图以河南方言里的“中”为考察对象,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阐释。文中材料主要来自于古书文献及本人作为河南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需要说明的是:“中”并非只有河南人用,中原地区的一些其他地方也有用的,比如河北、山东的一些人,但是,运用最普遍最典型的是河南人,所以本文只论述河南人言语中的“中”。

二、河南方言里的“中”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相差实在不大,历史上北方官话很长一段时间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系统。“中”在河南方言里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它不但包含了普通话里的所有含义及用法,并且较之普通话里的“中”,河南方言里的“中”意义更为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

(一)形容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的“中”可以充当形容词,一般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肯定或积极的评价。此时,“中”位于句末,前面总要出现一个名词,构成“名+中”的结构。其意义基本上相当于“好”“行”“可以”“不错”。例如:“这件衣服中。”(意思相当于这件衣服好。)

“中”在充当形容词的时候,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但是河南方言里形容词性的“中”只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河南方言里没有“中”做定语的例子。

2、“中”能受程度副词“很”“真”修饰。一般不受“非常”修饰。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1)这小伙子文笔很中。(意思相当于这小伙子文笔非常好。)

(2)这辆车真中。(意思相当于这辆车非常好。)

(二)动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中”有的时候具有动词性,它隐含着一个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常常和烹饪有关。例如:“妈,馍中了,都蒸了三十分钟了。”对于不懂河南方言的人,听到这些句子肯定会摸不着头脑。此时,“中”就相当于一个动补短语。“馍中了”意思是“馍蒸好/蒸熟了。”

动词性的“中”具有以下语法特点:

(1)“中”用于肯定句。后面往往加上一个“了”字,表示事情的完成。否定句时,“不中”前面往往有一个“还”字,后面不出现“了”。例如:“面条还不中。”

(2)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三)“中”与“啊”连用构成感叹句,表达一定的感彩,既可以表示喜悦之情也可以表示愤怒之情。此时“中啊”后常常带人称代词或人名。“啊”读升调。例如:

(1)中啊小伙子,听说你考上北大啦! (表示喜悦之情)

(2)中啊你,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表示愤怒之情)

(四)“中”与“啦”连用构成祈使句

河南方言里,表示禁止、请求意义的祈使句,常在句子的开头加上“中啦”,用来加强语气。这时,“中啦”后常常不接人称代词或人名。但也有特殊情况。“啦”读轻声或降调。

(1)中啦,你们别吵架了!(禁止意义)

(2)中啦,咱回家吧。(表示请求意义)

(五)“中”可以用于对问话的回答

“中”用于答话中,表示肯定的回答,一般位于答句的句首,用法同普通话中的“行,可以,好吧,嗯”。问句的内容是征求对方意见,希望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例如:“这件衣服借我穿穿吧?”“中,拿去吧。”

“中”用于回答别人时,其否定式是“不中”,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不中”之后往往有明确的理由。例如:“你下午再来吧?”“不中,我下午有事,明天吧。”

“中”用于问句中,表示征求对方意见或建议,其形式是“中不中?”。经常位于问句的句末,“中不中”的意义同普通话中的“行吗/吧?”、“可以吗/吧?”等。“中不中”后往往不用疑问词“吗”、“吧”等。对“中不中”的回答,肯定形式是“中”,否定形式是“不中”。例如:“你看这样中不中?”“中! / 不中,太大了!” 问句里的“中不中?”、“中不中呢/呐?”也常常用其省略形式“中不?”来替换。“中不”后一般也不用疑问词。

(六)“中”的重叠和连用”

1、两个“中”或三个“中”重叠,中间没有停顿表示非常愿意做某事或极为赞同某件事。例如:“明天我请你吃饭。”“中中,正好我没钱了。”

2、如果两个“中”或三个“中”连用,中间的停顿较长,这时,传达出的感情也就不太干脆利落,带有一些不耐烦的意味。“中”往往拖长音且是升调。例如:“张磊,你从餐厅回来时给我捎份刀削面吧!”“中,中,懒死你吧。”

3、用于答话中表示否定的“不中”可以连用或者重叠,其形式是“不中不中”,表示强烈的否定或者否定程度的加深。“不中不中”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不中”。例如:“急啥?等等看吧!”“不中不中,再等就没戏了。”

三、“中”的文化阐释

语言结构系统与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有关,这早已被证实。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而表达人们心理工具的语言也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为交际存在的,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因此,语言是为交际过程所制约并带有心理烙印的一种符号系统。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下面就从中原文化出发,探讨河南方言“中”的使用,这里所说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为代表的狭义的中原文化。

(一)中庸心理

从儒、道、佛思想到宋学,中庸心理贯穿始终。什么是中庸?简单说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烙印,给河南人的印迹尤深,这是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是河南人;孔子虽出生在山东,大部分时间却在河南境内周游;玄学名士多为河南人,“竹林七贤”齐聚河南武陟的竹林,谈玄说理;理学的创始人二程,其主要活动也是在河南;佛教也是首先传到河南的,以洛阳的白马寺为证。

中庸,是河南人为人处世的一大法宝,在构词上“中不中”就体现了这一观念。例如:对一个人提的建议表示怀疑时,不直接说“不中!”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反问“中不中?”。

(二)封闭心理

这一心理与地理位置有关。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人们认为君的国都是土中,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后,便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洛阳。历史上,开封、洛阳、郑州、安阳都做过甚至多次做过都城。长期居于国都的臣民难免会产生封闭的心理,以京民自居,以为处天下之中,优越感倍增,觉得离了谁都好过,类似于近代清朝北京人的想法。北京的四合院很出名,其实河南的这种建筑也相当多,现在很多农村也还按照这样的模式构建着自己的家园,独门独户,很有点儿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这种心理在语言上会产生反映,例如“中原”、“中州”的说法,相传禹治水分为九州,即八方加中央,中即四方之中,河南就是那时候的中州。另外还表现在对周围民族的称呼上,将南方人称为“南蛮”,将山东东部、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称为“东夷”等等。

(三)中,即为太极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易经奥秘》中说:“中,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曾教授是研究易经的知名学者,这么说自有其中的道理。《周易》所说的“中”与我们熟知的“中庸之道”其实是互相吻合的:“《易》卦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当下卦中位,第五爻当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位(即九二、九五),象征‘刚健守中’之德,称‘刚中’;凡阴爻居中位”(即六二、六五),象征‘柔顺守中’之德,称‘柔中’。若阴爻处二位(六二),或阳爻居五位(九五),则是即中且正,在《易》爻中尤居美善象征,称为‘中正’。”(出处《哲学辞典》)

另外,熟悉太极拳的人知道,太极拳中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管什么招式什么力度,运动中都要“中气贯脊,上自百会,下贯长强,如一线穿成也。”遵循这一指导原则,练习的人就不会前俯、后仰、左摇、右摆。无论是《易经》中的太极,还是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河南方言“中”的使用就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四)其他

“中”在《汉语大词典》中还有一个义项,即“中和之气”。什么是中和之气呢?《老子・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万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一”指由道所产生的最初统一物,“二”指阴阳二气,“三”指由阴阳二气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冲”)而产生第三个事物即和气,和气产生万物。可见“中”确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可以产生万物啊。河南先民由于喜欢这一文化词而经常使用它不足为奇。

另外,本文认为“中”的使用跟人们的虚荣心理也有一定关系,有时候一件事情很难办成甚至压根就办不到,但很多情况下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中!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这跟商丘人说“管!”一样牛气,事情办成办不成是另外一回事,先显示一下我的“能耐”再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意义、用法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中”可谓是河南方言的标志,不仅其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一方面,“中”在河南方言中所具有得褒义特征,表示“肯定、赞扬、赞美、认可、可以、好、行、能”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河南省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其悠久历史赋予方言“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得河南人对“中”的热爱将在河南方言里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

[3]侏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3年8月.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曹志耘.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语文研究,1999,(2).

[11]贺显斌.语言与文化的多视角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12]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版),1994,(4).

上一篇:如何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浅析 下一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发的专业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