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穷人慈善家

时间:2022-04-11 02:49:38

瑞典的穷人慈善家

故事发生在瑞典。主人公叫阿兰,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住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叫作泰比的小区。只要超市开门,阿兰都要去“工作”。他把顾客扔在四处的手推车收在一起,推回超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阿兰开始收手推车是因为失业之后心里闷得慌,却没想到一年下来收入颇丰,老人这才认真筹划起来。开始的时候,收一辆手推车只能得到0.25克朗,后来增加到1克朗,再后来又成了5克朗。钱多了,收手推车的人也多起来,阿兰不得不添了项“副业”:捡旧瓶子。

终于有一天,阿兰像往常一样,把一堆5克朗的硬币存入了银行。电脑显示,他账号上的存款数额是100万克朗(约110万元人民币)。老人请银行为他开了一张支票,第二天就捐给了瑞典癌症研究基金会。

在瑞典,像阿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认识的瑞典人几乎个个都有捐赠的经历,捐赠早就深深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或许他们捐赠的款项不算惊人,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普通人的爱心才至为高尚,他们远比捐出几十亿、几百亿的盖茨和巴菲特更伟大。

理解慈善的一个误区是,税收越高,人们对捐助的热情就越低。我在瑞典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瑞典人可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美国人,比如瑞典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是57%,但这丝毫没有减弱瑞典人慈善捐赠的热情。

根据《经济学人》的计算,按照慈善捐助占GDP的份额来排名的话,瑞典为全球第二,仅次于荷兰。如果按照慈善捐赠占人口的比例来计算,美国人也远不如欧洲人,在瑞典、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差不多有五分之四的人经常进行慈善捐赠。

瑞典人选择了一种更重视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选择给社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会更加热爱平等,更加热衷社会公益,热衷慈善捐赠。

我的房东收入虽然不多,但却资助了一位约旦女孩上学,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过上平等的生活。”阿兰也有这样的表白:“虽然失业了,但我仍然能享受到足够的福利,我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

摘自《东方早报》

上一篇:泰国的尊师之道 下一篇:水兵的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