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族群意象营造

时间:2022-04-11 12:51:18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族群意象营造

摘 要:台北地区作为都市中心,各族群在此多以国语交流,其辖区范围可视为族融的最佳典范。而客家族群过去由于各种因素交叠,使客家族群逐渐呈现出“都市隐形化”现像,如何在都市中使客家族群与其它族群做区辨,进而强化台北都市客家族群认同,是回应台湾客家面临新时代族群危机所需。通过描述和分析台北客家文化中心的客家意象营造,展现族群文化馆如何运用自身的文化来影响“他者”的认知,强化“我者”的认同。

关键词:文化中心 客家文化 意象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位于台北市汀州路与师大路的精华地段汀州路3段2号,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内。其前身是台北市儿童交通博物馆,于2000 年4 月以公办民营OT 方式经营七年后合约到期,由教育局释出此地,再由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客委会”)接管、客家文化基金会直接运营,在其原址上规划建置“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可以成功争取台北市精华地段筹建客家文化馆,势必有许多争议和反对。不同的反对声音主要起因于近年来台湾政府兴建各项重大公共建设,如机场、观光游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闲置情况严重,屡遭媒体讽为“蚊子场馆”①,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改建之初亦受到一些环保团体②的质疑和反对。如何在这种反对声中让新建的客家中心躲避“蚊子馆”的厄运是客委会和台北客家人共同的愿景,因而从中心筹建之初便对公园整体规划设计做了大量努力。以下便是对客家文化中心如何从具象的静态呈现到抽象的民俗意象营造来达到强化客家族群认同进行阐述。

二、公园客家意象呈现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的空间文化形式,是否能促进各族群对客家文化理解与深化、吸引人潮前来、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场馆并得到民众的认同,是本文亟欲了解之事。

客家文化中心座落于园区正大门右侧,与客家音乐戏剧中心遥相呼应。是一栋红砖搭配白墙与砌卵石墙基的四层楼建筑设计,属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宅建筑,展现了客家的俭朴意象。内设有迎客大厅、多媒体互动装置、等路大街、常设及特展区、客语认证教学站、多功能学习空间等,结合产、官、学、社团、艺文领域等团队,以“人文、教育、科技、产业、艺术”再造都市环境的新时代,实现多功能智能的人文馆室,呈现别具特色的客家风情③。

从一楼正门一进入的迎客大厅便是一条草编的巨龙盘旋于眼前,是台湾花莲著名的手作夫妇所编。据工作人员介绍,此作品是去年“客家手作之星大赛”的金奖获奖作品,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要求的是要参赛者熟稔客家文化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客家元素。这对于提高群众认识客家文化并参与其中十分有帮助。再往里进展示的是客家祖堂的神龛,象征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传统,可以让参观者最直观的体验到客家宗族精神。整个大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使用了典型蓝色和红色的客家花布④,墙体使用传统的竹编加上现代立体流动线条的设计,使得传统客家农业文化元发挥出了新的生机。

二楼和三楼的常设展览区,分别展示有客家风情画(包括展示客家生产生活常用器具、台湾过去客家主要产业、当今台湾的客家特色文创产业)客家节庆、客家传统服饰、客家音乐、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相关的书籍专著等等,总体展示显现得十分直观和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示区内设有非常多极具参与性的项目,如展示区内放置的大量传统感的老式桌凳供参观者使用的,这样可大大的延长参观者参观时间,提升了参观体验的效果;传统服饰展示区内的“蓝衫花布变装秀”,更是让参观者直接的穿上客家传统蓝衫,亲自体味客家传统蓝衫的美感。客家音乐展示区,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用脚踩在相对应的音乐门类上(有擦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拔乐器、锣鼓乐器)便会播放相应的音乐,很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客家音乐艺术也不自觉的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另外在展示客家传统民居区域内设有传统灶台原型,参观者可以模拟使用旁边的锅钞、食材、调料,按照灶台上设置的多媒体显示屏所展示的客家菜做法学做客家菜,也是十分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传播了客家美食文化。

四楼设有多媒体会议室、特展区和常设展区。多媒体会议室可容纳200人,呈半园阶梯形,可用于承接专题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议和园区工作会议,亦可出租给周边几个里的居民用于社区常务会议,有利于处理园区与周边的关系。特展区用于展览客家主题书画等艺术作品(如笔者前去时展出的是“客家风情画――乡土素人画家余秀雄油画个展”,展示的画作全部取材于传统客庄的历史人文和在地生活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客家艺文展示平台,更鼓励了客家艺文的创作。常设展区设有闽西客家土楼模型“振成楼”,其内外侧墙体亦作为展示区,墙外侧直观的展出了用世界地图表现的世界客家人口分布图,墙内侧展示了关于福建闽西客家土楼、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江西赣南客家土楼的介绍,形象的展示了传统客家民居共性与差异;另外常设展区内还设有“生活美学”区,展区仍以传统客家红花布和客家油纸伞为装饰背景,整个展区分两大块,一是展示客家传统婚礼习俗及当下婚礼的演变,二是展示客家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运用传统客家花布、客家蓝布衫、桐花等元素所设计的玩偶类(有蓝衫玩偶、手工织布玩偶、客家小米奇)、手工艺品类(蓝衫玻璃挂画、客家擂茶包装)、布艺品类(桐花布包、花布提袋、花布背心、花布鸭舌帽、遮阳帽、虎头帽、创意花布抱枕)。这些具像的产品设计,不仅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更让参观者看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在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下一楼常设DIY手作教室,以教授客家手工艺制作为主,每周未定期举办,均免费报名和学习。据介绍报名者要以10人以上的团体方可报名参加,以免教学资源浪费。若报名人数适当放宽,比如10人以下或个人报名参与课堂的话则自备DIY材料,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课程,使文化中心受众面更广。

三、结语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开放一年以来使用频率极高。每周未公园都会由客委会举办各类客家主题活动,如有民俗节庆类(义民祭)、地方特产展销类、亲子康健类和学术论坛等;园区还不定期承办与企业合作的非客家主题活动,类型多样。带来了广泛的参与者,也丰富了客家文化中心的活动主题。人们以静态展示为载体、动态活动为路径,在与客家文化中心参与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客家与非客家族群共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邱郁芬.台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台湾:国立中央大学,2012.6

[2] 陈乃郡.地方文化馆与小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桃园县一眷村馆舍为例.台湾:元智大学,2011.6

[3] 曾汉珍.客家小区营造课题与策略之研究.台湾:客家公共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2,6

注解

① 国改评论2009/10/8,蚊子馆问题之检视 http://.tw/post/1/6547

② 中华民国自然步道协会、台北市树木保护委员会、台北市野鸟学会、荒野保护协会等

③ (台北客家文化公园) http://.tw/index.php?routing=Page&action=introduction_2_3

④ 客家花布:自台湾至2002年首创客节庆“客家桐花祭”伊始,五片花瓣的洁白桐花便被赋上了“客家”的标签,被人为的形塑为“客家花”。台湾花布适逢文化创意兴盛的年代,加上花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图案及色彩,形成易于辨认的文化符码,在视觉美感与复古塑造的催化下,俨然成为台湾客家文化的代表。

上一篇: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劳动力问题 下一篇: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