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挺进深海

时间:2022-04-10 12:49:01

【前言】中海油挺进深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调查获悉,中海油进军深海采油领域的原因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陆地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海油将目光投向深海采油行业,另一方面,经过数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海油在深海采油的装备、技术上的突破也为其深海采油提供...

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并没有影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进军深海采油的热情。

记者从中海油了解到,该公司已于6月18日已完成对丹文能源公司位于中国南海15/34区块24.5%权益的收购,中海油共支付5.15亿美元的最终交易价格。15/34区块由中海油担任作业者,目前,该区块总产量为49000桶/天。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在15/34区块的权益将增至75.5%。

据悉,由中海油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DP3)及自航能力的作业船“海洋石油201”于5月28日在江苏如皋出坞,全面进入码头舾装、调试阶段,这将使中海油在深海采油业务上如虎添翼。

然而在大举进军深海采油的同时,深海采油技术、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事故的技术仍是中海油需要攻克的难题。

进军深海采油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调查获悉,中海油进军深海采油领域的原因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陆地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海油将目光投向深海采油行业,另一方面,经过数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海油在深海采油的装备、技术上的突破也为其深海采油提供了支持。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与目前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陆上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需求量。这就导致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度增加。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开表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业内专家认为,石油对外依存度越过50%,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加大海洋采油的力度。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可以看出,只要替代能源没有大的突破,深海采油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安邦咨询研究员李浩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说。

资料显示,中国南海石油地质储量为230亿至300亿吨,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近几年。中海油已在南海接连发现深海油气,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曾对媒体表示,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中海油在南海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仅在深水钻探设备上的第一期投入就达到150亿元。

而在技术方面,深海石油作业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少数国家掌握,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受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所限,长期以来只能在距离海岸线300米以内的近海进行。

目前,中海油在南海的开发甚少。所涉领域基本上还是集中在浅海区域。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外国石油企业要想在中国海域内开采石油,必须与中海油进行合作。业内人士表示,中海油自己独立作业,要比与国外企业合作作业的费用低很多。

“中海油在深海采油上有着天然的政策优势。按照中国目前的政策,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两大巨头仅限于陆地及5米深之内的浅水区开采,5米以下的深海区域则是中海油的天下。”李浩说,“进军深海采油是未来的方向,也是中海油的责任。尤其在南海地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千口油井,如果不加快脚步,宝藏流失是难以承担的责任。”

近几年,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装备技术上的突破也为中海油增添了信心。李浩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海战略,装备先行。海洋工程装备是深海战略的基础,主要包括钻井平台、采油平台、辅助设备三大类。中国目前在采油平台技术方面基本与全球水平相当。上述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及今年2月底出坞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相继建成,填补了中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深海油气田开发的行列。

后顾之忧

虽然各国在深海采油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目前的采油技术而言,深海采油在全世界都是难题。李浩指出:“超过1000米的深水,技术人员和工人是无法下去的,全靠机器人操作,这使得采油时难以准确掌握海底的具体情况,如地质构造和油气压力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整体来看,中国浅海开采石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完全可以自主开发,而目前深海采油的技术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虽然中海油在装备上取得了与全球水平相当的技术,但是在勘探、开采技术上仍比较落后,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上依然处于与技术先进的国际石油企业合作开发的阶段。”

总体来说,海洋工程装备的第一阵营主要是欧美公司,垄断着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只能制造一些低端产品,属于第三阵营。

某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公司具备独立在深海采油的技术实力。因为除了装备之外,中国油企在深海采油的技术上还需要国外企业的支持。

此外,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也提醒石油企业,在进行深海采油作业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必须要有技术上的相应准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对媒体表示,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如果严格按照设计和正常的工艺流程操作,发生这么大事故的概率原本非常微小。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技术所限,一旦这类事故在1000米至2000米的深水区发生,目前全球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迅速应对。

他认为,从长远看,严格遵循深海采油的技术操作规范是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最本质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油气价格的走高,全球深水油气田开发正步入新的高潮。周守为指出,近10年来,全球超过1亿吨储量的重大油气发现60%以上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在深海。

业内专家认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深海采油对我国石油资源的接替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不应因为漏油事故的发生,就否定或停止深海采油。而应在深海采油的同时,注意规避风险、提高事故处理能力。

提及对深海采油风险的防范,宋亮建议,在深海油井勘探、钻井以及油井封堵等环节的相关技术必须是已经开发成熟的,并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后才能让企业上马。此次BP漏油事件最大的教训是没有解决对漏油处进行封堵的技术,在上述技术尚未解决前,切勿盲目进行油井开发。

另外,企业需要建立漏油防范、应急预案以从内部加强对漏油事件的防范。当漏油时,相应的应急预案的启动,可以将漏油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并有效地阻止负面影响蔓延。

从长远看,全国甚至相邻海域周边国家建立共同的防止溢油污染的抢救体系,一旦事故发生,能够迅速应急,将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政府需要建立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规定漏油造成的事故责任、损失赔付等问题,这样有助于对企业进行约束。

上一篇:G8与G20谁更有活力? 下一篇:国家电网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