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气 第11期

时间:2022-04-10 11:46:08

我的灵魂一朝死去,也如众哲人之死。——伊本·卢德

鉴赏书画,有个窍门,叫望气,也就是真假高下难辨之时,快速浏览,退而望气,或可得其门路,获得必要的信息,当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酣畅万古,必靠真情。文人画的“气”应如何“望”呢?

画家画画、藏家藏画、观众赏画、评家评画,各有各的立场和动机。这次采访的两位画家,一位注重批判现实,一位注重自我省察;两位评家,一个借助汉学底子看中国文化中已退化的幽默感,一个重视宋明时期的文人传统和遗民风骨。每个人进入文人画、中国文化的气场都不一样。对当下的文化现象,不必急于下结论,长期的观察和不带成见的思考,是比较稳妥的方法。

文化上,对于中古的不断回访,如美国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成为了一个趋势和风气,玩味中古文人的制度、思想、心理、风势、宗教等,借此成为现代人表达的心理几何和文化根源。当代,文人画,当然取决画家本身的文化趣味,需要冲击中西古今的文化网罗,形成现代的东方直观美感。

“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编制东方人的天花道场,对治变动不居时代中国人内心的不安与焦枯。中国人缺少忏悔的传统,但却心有忏情之需要,既然没有系统的宗教,美术绘画正是内心发露的好门径。

文人画,让人看到了一些气象。

1978年,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1g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的,凭空相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东方世界是欧洲中心说编制出来的“他者”。萨义德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

中国人评判绘画的标准,常不在自己手里,美国人拥有政经定价权,也有文化的定价权。毕竟藏家眼中的绘画,有价值,也有利益,中国毕竟影响不了美国大都会的趋势。中国艺术家的当代处境,仿佛与二战后的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尴尬相仿,滔滔不绝的失语,焦枯难鸣。

中国文人的高下,需要欧美来判断,这是东方主义的逻辑陷阱。

文人、音乐家和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晚期风格”和“阿多诺与晚期”等话题,萨义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谈论。他撰写相关文章。发表晚期风格的系列演讲,最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去其他地方,讨论和酝酿“晚期风格”。萨义德反对音乐比赛,音乐家不是运动员,要文人气,不要匠气。这与文人画的诉求,基本一致。

文人画,话题活跃,似乎让人望到了一些气象和风气。

上一篇:何莫邪 孔子很幽默 下一篇:祭天与祭天神坛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