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

时间:2022-04-10 11:03:49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胃癌的临床患者51例,在术前对其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展开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CT病灶检出率为100.00%,其中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2.55%,N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52.94%,M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90.20%。 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三期扫描对于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关键词] 螺旋CT;三期扫描;胃癌;TNM分期;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23-02

现阶段在临床上胃癌属于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在对胃癌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主要是受到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术前对胃癌患者展开准确的分期对于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中基于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展开了螺旋CT三期扫描,并将TNM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病例,抽取其中的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38~72岁,平均(59.8±13.6)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包块、上腹部不适、腹痛、进食哽噎、贫血、纳差、消瘦以及黑便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研究对象展开螺旋CT三期扫描,并对患者进行TNM分期,而后将CT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研究中所用仪器为SIEMENS128排螺旋CT机。在检查前患者应禁食12 h,保证胃能够得到充分扩张,降低胃张力,消除蠕动,在展开扫描前5~15 min首先常规肌注10~20 mg东莨菪碱,并嘱咐患者饮水1 000~1 500 mL,在饮水过程中嘱患者尽量避免咽下空气。扫描过程中患者取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在肝顶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层厚、层距为7 mm。螺距设定为1.2,而后进行增强扫描,增强过程中应快速团注碘海醇,速率控制在3.0 mL/s。在完成肘静脉注射后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对患者展开三期扫描[3]。

1.3 TNM分期标准

T1:胃壁呈现多层结构,内层动脉期发生强化, 厚度超过5 mm。T2:局部胃壁厚度超过5 mm,增厚处胃壁呈现边缘光整状态,病变周围存在比较清晰的脂肪线,动脉期呈现均匀强化。T3:胃壁厚度超过5 mm,病灶边缘相对较为毛糙,浆膜面不规则,动脉期强化不均,周围脂肪线模糊。T4:胃壁厚度大于5 mm, 同临近器官间不存在脂肪间隙。

N0:未发生淋巴结转移。N1:与病灶相距3 cm范围内存在淋巴结转移。N2:同病灶相距3 cm以外处存在淋巴结转移。

M0:未发现远处存在转移。M1:存在明显的远处转移[4]。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本组患者CT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00%(51/51),其中,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者37例,符合率为72.55%,N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者27例,符合率为52.94%,M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者46例,符合率为90.20%。

2.1 T分期结果

CT检查T1期者2例,占3.92%;T2期者18例,占35.29%;T3期者23例,占45.10%;T4期者8例,占15.69%,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N分期结果

CT扫描结果N0期26例,占50.98%;N1期15例,占29.41%;N2期者10例,占19.61%,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2.3 M分期结果

CT扫描结果显示M0期者41例,占80.39%,M1期者10例,占19.61%;病理分期结果显示M0期者39例,占76.47%,M1期者12例,占23.53%。CT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胃癌T分期会对胃癌切除率产生直接的影响[5]。胃癌病理T分期主要包括有T1(黏膜、黏膜下)、T2(肌层、浆膜)、T3(浸透浆膜)、T4(浸及邻近器官),并有学者指出,针对T1~T3期者,一般可对其展开胃大部切除术,而对于T4期者则主张放弃手术治疗,行放、化疗治疗方案,或者是对患者开展姑息手术从而使梗阻症状得到缓解[6]。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SCT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扫描速度也得以有效提高,近年来由于低张力口服大量水作为对比剂得到广泛应用,使SCT 对胃壁的显示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7]。本次研究中对51例胃癌患者展开了CT三期扫描,结果发现,T、M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N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致N分期结果不准的主要原因为以淋巴结大小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局限性,且还会受到腹腔缺乏脂肪对比、屏气程度不一以及屏气失败等因素的影响[8]。

综上所述,采用螺旋CT三期扫描在胃癌患者术前进行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林懿,汪政武. 螺旋CT三期扫描在胃癌术前评估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4(7):256-257.

[2] 郭华,杨志浩,高剑波,等.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1(7):182-183.

[3] 杜茂云. 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9,22(27):342-343.

[4] 赵吉平,薛晨晖.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9,23(14):364-365.

[5] 涂燕君,陈军,魏文洲. 64排螺旋CT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J]. 广州医学院学报,2009,37(5):49-52.

[6] 赵丹,来彦博,郭玉林,等. 多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 宁夏医学杂志,2009,23(4):352-353.

[7] 赵丹,郭玉林. 多排螺旋CT对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J]. 宁夏医学杂志,2009,28(2):384-385.

[8] 刘小玲,阮君,高剑波. 多排螺旋CT对胃癌的分析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9,19(31):388-389.

(收稿日期:2012-12-24 本文编辑:陈 俊)

上一篇:不同采收期的芒果叶中总黄酮的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